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有何含义?
“致良知”,是王守仁提出的道德哲学 方面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为孟子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阐述。王守仁将 “格物致知”转为“致知格物”,即反对朱 熹求格物以致知的主张,而认为应当先行 致知从而格物。 其中的“知”,即谓“良 知”,“致良知”也就是将自我心中的“良 知”贯彻到事事物物中,令事事物物归之 于正。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天理”, “天理”存于己心,而不应求于外物。王 守仁的“致良知”思想被概括为著名的 “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 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 ”。全部
“致良知”,是王守仁提出的道德哲学 方面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为孟子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阐述。王守仁将 “格物致知”转为“致知格物”,即反对朱 熹求格物以致知的主张,而认为应当先行 致知从而格物。
其中的“知”,即谓“良 知”,“致良知”也就是将自我心中的“良 知”贯彻到事事物物中,令事事物物归之 于正。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天理”, “天理”存于己心,而不应求于外物。王 守仁的“致良知”思想被概括为著名的 “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 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