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创办有哪些前提条件?
土地能集中,形成规模家庭农场要求较高程度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需要家 庭农场主从普通农户手中流转更多的土地。然而,不少“农场 主”都面临着土地流转的难题。如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邓冲村 “农场主”王庆禄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但很难租到集中连 片、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的田地。 从他的经验看,愿意流转的多 是只有几亩地的农户,租过来往往不能集中连片利用,也没办法实行机械化。农户往往只把一部分土地出租;另一部分留在自己 手上种口粮。他说,“我自己原有10多亩地,加上原先合作社流 转的40多亩土地,一共有50亩土地,可是这些土地分别在两个 村,一圈地种下来,需要两个村来回跑几趟,费神费力不划算。 ...全部
土地能集中,形成规模家庭农场要求较高程度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需要家 庭农场主从普通农户手中流转更多的土地。然而,不少“农场 主”都面临着土地流转的难题。如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邓冲村 “农场主”王庆禄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但很难租到集中连 片、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的田地。
从他的经验看,愿意流转的多 是只有几亩地的农户,租过来往往不能集中连片利用,也没办法实行机械化。农户往往只把一部分土地出租;另一部分留在自己 手上种口粮。他说,“我自己原有10多亩地,加上原先合作社流 转的40多亩土地,一共有50亩土地,可是这些土地分别在两个 村,一圈地种下来,需要两个村来回跑几趟,费神费力不划算。
”与王庆禄有类似经历的“农场主”还不少。大多数农民为 什么不愿流转土地?主要是农民瞻前顾后、心里不踏实。土地是 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事关长远利益。目前,在子女教育、社 会保障、住房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农民不会贸然将土 地长久流转出去;不仅如此,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既不能限 制,也不能强制农民流转土地。
没有农民的转移,就不会有农村 土地的流转;而要想土地流转,必须解决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后顾 之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场主”租种土地的承包费 如何消解。目前,正常年景之下,农民自种一亩地的粮食一年能 赚上千元,如果“农场主”种粮食,单产未必有小户农民高, 而且“农场主”还要支付额外的租金,付少了,出租农户不愿 意;付多了,家庭农场承担不了。
在家庭农场发展初期,可以通 过政府补贴消解部分承包租金,长期这样,恐怕难以为继。据调 查,2012年三夏雇个零工收割、插秧要100元/天,2013年120 元/天都请不到人。2012—2013年持续大旱,农资价格涨了,水 费和农机具的开支涨了,人工成本涨了,但粮食产量下降、粮价 下跌,一些以种粮为主的“农场主”保本都难。
(二)发展资金瓶颈家庭农场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一些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 却遭遇融资难。农业项目投入形不成固定资产,不能抵押融资。 多数农场主没有很多可抵押的资产,只能获得小额贷款,而靠少 量贷款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不少农场主为此 头疼不已。
现在流转的耕地,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承包地,既分散,又 不成块,水、渠、沟、路不怎么配套。改善这些基础设施,需要 大量资金。如湖北省蔬果种植大户胡吉红2013年4月注册了家 庭农场。光蔬果基地建设花费了 600多万元,修观光水泥路又花 了 60多万元,虽然“钱景”光明,但前期投入太大,让他很有 点吃不消。
他说,“自己多年积蓄已全部投入,想贷款又贷不 到。”以“稻鳖共生”种养新模式致富的“农场主”郭忠成,家 庭农场已经达到了 400亩,也面临着资金难题。为了实现深加 工,他曾多次向银行申请贷款都无结果。
他说“农业风险大,生 产周期长,效益产出慢,银行不愿放贷。即使放贷,也只是三五 万元,顶不了多大的事。”(三)要有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种1亩地与种1 000亩地不可同日而语”。家庭农场需要什 么样的农民?从湖北省涌现的“农场主”可看出一些端倪:王 庆禄是种粮大户,郭忠成“发明”了 “稻鳖共生”,胡吉红搞的 是工厂化种植,他们能脱颖而出都有自己的强项。
从这些升级成 功者的素质看,家庭农场已非传统务农者可以胜任。从市场需求看,当下有5类农民最走俏:从一产转向非农就 业的“技能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型”农民; 自主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商业、服务业等项目的“创业 型”农民;具有技术专长、人格魅力和群众威望的“带动型” 农民;有一定企业经营经验的“管理经营型”农民。
一些“农 场主”说,“高素质农民,年薪10万不是问题。只可惜这样的农 民太少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洗脚上岸,背包进城”已成 为大多数农村青壮年的选择,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孩子和老 人,农业劳力的断层现象已经显现。
与此相应的是,这些主要劳 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只能勉强维持传统农业生产。现在的农村,“‘60~70后’不想种地,‘80~90后’不会种地,‘00~10 后’不谈种地”。务农的工价不断在涨,但劳动力依旧难求。
据一位多年在市职业高中任教的农林专业课教师说:“由于 市场变化,职业高中的种养殖专业几乎垮掉了,过去有比较优势 的涉农专业,近几年都难得招不到人,几乎开不了课。发展家庭 农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各类生产经营 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
”他呼吁要重视职业农民的 教育培育,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良好的社会服务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 的故事不断上演。传统的大宗如农产品白菜、冬瓜、生猪、禽 蛋、麦冬等价格波动剧烈,增产难增收,让农民无所适从。
农产 品价格暴涨、暴跌,最直接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农场主 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增收信息,获得高效品种,掌握增产技 术;有了好的农产品,也不知道卖到哪里。有几位“农场主” 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瞬息万变,各种致富信息鱼龙混杂,让人 对项目摸不着、吃不准、看不透,农产品价格上扬了,有时我们 不知道,等知道了追上去已经晚了。
”农产品市场走势如何?种 啥划算?养啥赚钱?种植、养殖有哪些新技术?养什么禽畜有市 场?这些都是“农场主”迫切需要的信息。调查发现,“农场主”的地位其实很尴尬:与千变万化的大 市场相比,仍然显得过于渺小。
缺专业人员、缺专业信息渠道、 缺对国内外市场的专业研判,使得家庭农场主难以掌握并有效利 用市场信息。“农场主”主要凭经验、凭对市场的主观判断种植 农产品,往往产销不对路。一些“农场主”和普通农户无多大 差别,只是多从农民手里转包了一些田地而已。
他们既无晒场, 又无粮仓,收割后要么不晒就卖,要么晒在马路上,贮存在自家 简易粮仓,长时间存放被老鼠吃了不少,有时还会霉变发芽。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的童启国就迫切希望有关部门 解决农机和粮食存放问题,“让农机有‘机窝’,粮食有粮仓。
”家庭农场要发展好,需要强化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包括政 策、贸易、气象、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品种等实用信息方面 的服务。但是,城市目前显然提供不了这样的服务。例如,农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精干;各个服务组织之间常 常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
有的“服务部” “服务公司”由贸易 货栈、小卖部改头换面而来,承担不了“农场主”的个性化服 务要求。一些“农场主”反映,有的服务组织服务行为短期化, 重创收、收费轻服务。(五)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家庭农场 的经营规模,加强政策支持,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能够 有效促进土地流动。
通过合理的流动实现耕地的相对集中,政策 上的保证尤为关键。通过流转将土地集中于种田能手,促进土地 规模经营。在实际工件中,应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力 度,制定支持政策,加大对流转土地的补贴,促进家庭农场大批 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