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村必须立足长远,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实、抓细、抓好。一、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1。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施肥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地膜、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的长期使用,使残留地膜不断积累在土壤中。 2。工业造成的污染。由于城市严格限制污染企业,导致不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搬出城区建到农村,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造成农田、河流受到污染,导致粮食减产。3。养殖业、服务业带来的污染。首先是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仅牛、羊、猪、鸡四类畜禽粪便的排放量有1/3直接排入地表。其次是农家乐、餐饮店等服务业带来的废水、废...全部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村必须立足长远,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实、抓细、抓好。一、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1。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施肥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地膜、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的长期使用,使残留地膜不断积累在土壤中。
2。工业造成的污染。由于城市严格限制污染企业,导致不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搬出城区建到农村,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造成农田、河流受到污染,导致粮食减产。3。养殖业、服务业带来的污染。首先是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仅牛、羊、猪、鸡四类畜禽粪便的排放量有1/3直接排入地表。其次是农家乐、餐饮店等服务业带来的废水、废气污染也成为农村中心集镇的主要污染源。4。生活、建筑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对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5。非环保开发造成的污染。一些地方小规模的采石、碎石、采沙场的无序开采,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量土地退化。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河道淤塞,蓄洪能力下降。二、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持的对策1•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人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要加大这些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并让人们自觉学习好各种知识、遵守好各项法律法规,维护好生态环境。
2。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的实施,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产剂,引导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农业病虫害、鼠害、草害等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3。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连年发生,且持续时间长,追根溯源,就在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在空间布局上,应坚持“南林北草”的原则,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开展城镇农村绿化美化工作,提高绿化美化水平,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4。调整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综合治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抓好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监督的同时,要以流域为单元,一条沟、一面坡、一座山的系统规划,山、水、林、田、路、草综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
通过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综合治理与科技开发相结合,通过治理一条流域,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标。同时,全省市各地应因地制宜进行生态规划,运用生态技术,加强区域性农、林、牧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建立优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化进程,特别是农村沼气对畜禽养殖大户的推广,降低农村生活能源对柴草的依赖,减少林木砍伐量,减少与林业保护之间的矛盾,切实保护农村生态。
要大力推广实践证明确实可行的“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果(茶)”等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利用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按食物链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以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畜牧业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无害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文明化,达到治理与发展双赢。
6。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要以造定退,重点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
退耕还林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一时退不下来的陡坡耕地,要实行经济林草与粮油作物间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减产,还林要增收,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要分地区、分步骤搞好封山育林。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一管理、政府控制”的原则,搞好种苗基地建设,抓好省级和区域性重点苗圃,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奠定良好的基础。7。加强管理,保护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一是保护好天然林草资源,落实林业采伐政策,严禁乱砍滥伐;二是加强对已治理区域的管理和保护,对自然及人为造成的破坏及时采取维修和弥补措施,提高治理保护率;三是坚决制止新的垦荒行为,严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与植被的自然恢复结合起来;四是对省、市、县属工业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规定的企业不允许开机生产,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不受污染;五是对地下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要详细规划,配套建设各项开发设施,逐步开发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杜绝破坏性、掠夺性开发。
8。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涵就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实现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