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生殖器过长长小红点

解千古对联

横批:荡荡自清 上联: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 大家好! 上面的对联蕴涵什么意思???有谁知道请告诉我啊!!! 谢谢!!!

全部回答

2007-06-02

0 0
    此联稀奇玄妙,经查询方知真谛: 在江津四面山的深山里藏着一座千年古观———朝源观。 朝源观,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它座落于海拔1382米的山顶古林深处,依7个小山峦呈“七星点斗”布局,设计奇奥,世所罕见。
  它的主殿镶嵌在两个山峦之间,前临绝谷,后通经堂,左右两道山门由两个山峦环绕进殿。   最令人叫绝的是朝源观山门上的两副对联; 右山门上联为: 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为: 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 左山门上联为: 霞友朝朝朝朝朝朝朝朝 下联为: 云朋观观观观观观观观 千百年来,此联难倒无数文人墨客和宗教界人士,因而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奇联”。
     1992年4月,我国著名楚辞专家黄中模教授到朝源观考察后,运用古汉语与宗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对联的含义。他将联中的叠字,根据—字多音、平仄互换,不同的断句法与前面的两字组合后,道家吟来蕴玄机,佛家念来含禅意,儒家咏来藏文理,其中玄奥丰富的内涵远非三言两语能道破。
    黄教授也留词云:“旧读长乘联获解,初识三乘真诀,自非通家,关山可堪过得?”看来,其中的奥秘黄先生也未必化解透彻,这副“天下第—一奇联”仍是四面山上一个无法化解的谜团。 至于联语的含义,楼上各位师长的见解都有道理。
  

2007-05-23

256 0
    上联为“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为“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 现在开解: 上联:“善”,就是善于,精通的意思;“茅”就是道教中的茅山上清派;第三个“长”字,就是茅山派所推崇的长生之术;“茅”和“长”合在一块,就是指茅山派的长生之术;后面的长长长长长长长,一共用了七个“长”字,既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长生的意思,又与茅山上清派推崇“七”这个数字相呼应。
     下联:“习”,就是学习;“三乘”,是指道教的“三乘”,即“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茅山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强调养神炼气,乘云飞仙,用七个“乘”既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乘云飞仙的向往,又与茅山上清派推崇“七”这个数字相呼应。
   至于横批“荡荡自清”,的“清”,即有道教三清之意,又符茅山上清派,无甚玄妙,不必解析。   现在来详解上下联: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
  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
    归隐以后,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 陶弘景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由他编写的《真诰》以轮回转生和地狱的说法,代替了"承负"和东岳主人魂魄的传统说法。
  陶弘景晚年“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  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
   正是由于陶弘景融合道佛,所以茅山派才象佛教一样推崇“七”这个数字。佛教崇“七”敬“七”,佛教有“七宝”、“七苦”、“七级浮屠”等种种说法。陶弘景由此也崇“七”,除了受“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这种古老的崇“七”风俗影响外,陶弘景还在《真灵位业图》将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也是七位。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的经文也都是七言韵文。 正是由于茅山上清派创始人陶弘景极度崇七,又将道佛融合,所以茅山宗是崇“七”的,联中后面用了七个“长”和七个“乘”,正是这中崇“七”的典型和夸张的表现方式。
   除了将道佛融合,陶弘景也象绝大多数的道教人士一样推崇养神和炼形。  此外,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所以,茅山派,就是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修炼长生,乘云飞仙。
  七个“长”和七个“乘”是崇“七”的茅山道士对长生和乘云飞仙的渴望。 再来说“三乘”,道教“三乘”的产生应该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以下唐代道教类书《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指出了“三乘”和上清派的关系:“正一遍陈三乘者,以具经通明三乘之致也。
    陈者,申也,言末俗钝根,学于三乘,正一遍申明也。又三洞总为一乘之教,故正一云:三洞虽三,兼而该之,一乘道也。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正一通于三乘也。” 由于李唐王朝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以老子后人自居,所以道教在唐朝受到了极高待遇,茅山派在从东晋开宗后就极受上层推崇,出了很多名士。
    公元680年,王远知被唐高宗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吴筠极受皇帝推崇,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可见当时茅山派受尽皇家恩典,茅山长生之术天下流传。
   唐德宗为唐玄宗之孙,此联出于公元780年唐德宗年间,正值茅山长生之术名动天下之时,所以在道观里写“善茅长”当然是之精通茅山长生之术,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根本就不用花脑袋去理解。  后面的七个“长”字前面已经解释了,是崇“七”的茅山道士对向往长生的夸张的表现形式。
  “习三乘”,当然是学习道教的“三乘”学说,学好了“三乘”,才能乘云飞仙——“乘乘乘乘乘乘乘”,这七个“乘”,也是崇“七”的缘故。 应该说,这个对联是道教“玄之又玄”的典型体现之一 ,相当有意思,但是用“茅长”对“三乘”其实并不工整,奇联可以算得上,但工整性来讲有欠缺。
    至于说现代人看来这是奇联,我想无怪乎清入关后道教衰、人才欠缺的缘故。我不相信清以前就没人解得出。 。

2007-05-23

254 0
    荡荡自清:小人常恻恻,君子坦荡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读音:善茅长(cháng),长长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 习三乘(shèng),乘乘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乘(chéng)乘(shèng) 解释:上联善:好。
    茅:一种植物,古代用以祭祀。长:多音字,可读cháng,长短的长,也可读zhǎng,生长的长。 下联三乘:佛道皆有三乘之说。佛家以车乘喻佛法,因学者接受能力不一而分为三种情况,称三乘。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道家以道教经籍洞真部为大乘,洞玄部为中乘,洞神部为小乘,合称三乘。  联中“三乘”兼称佛道两家教义,一语双关,容量深广。“乘”也为多音字,登或升,作名词时读shèng(圣),作动词时读chéng(成)。
  【老子。道德经】?\?\兮若无所归。【传灯录】禅有浅深阶级,一小乘,一大乘。顿悟自心无漏智,此心?u佛,曰最上乘。【宋沙门契嵩。原??篇】五乘皆统之于三藏。  一人?\,二天?\,三声闻?\,四缘觉乘,五菩萨乘。
  后三乘导其徒出世也。前二?\以欲不可辄去,就其情而制之也。皆去声。下联中的乘(shèng)乘(chéng),乘(chéng)乘(shèng)深含禅机,不断提升自身,一小乘,一大乘。顿悟自心无漏智,此心?u佛,曰最上乘。
    最上乘,就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2007-05-23

258 0
    注音解释如下: 上联:善(shan)茅(mao)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zhang)长(chang),长(chang)长(chang)长(zhang)。
   下联:习(xi)三(san)乘(sheng1),乘(sheng2)乘(sheng1),乘(sheng1)乘(sheng2),乘(sheng2)乘(sheng2)乘(sheng1)。   横批:荡(dang1)荡(dang2)自(zi)清(qing) 汉字词义解释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其中:长zhang2见1586页,长chang 见139 页,乘sheng1、乘sheng2见1135页,荡dang1、荡dang2见252页 =========================== 具体意思解释如下: 上联:好的茅草生长,往长了长,长得长点,长长地使劲长。
    喻指多做善事,做善事越多越好。 下联:学习多种史书,用车载书,书装满车,车车装满书籍。喻指多读史书,读史书越多越好。 (“三”字泛指多数,古语动名词“乘”字可解释为“用车装”。
  ) 横批:清除积习洁身自好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娱乐休闲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