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何谓民歌"衬字''?有何用途?

全部回答

2007-04-13

0 0
     宗教影响下的诗歌 格律诗产生以前的“早期衬字” ,衬字是我国诗歌的一个特色。 衬字,是历史的产物。最初的诗歌里是没有衬字的, 衬字在文学意义上的使用,有据可查的,我们可以追朔到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合——《诗经》。
   猗喈昌兮,颀而长兮——《猗喈》 振振公子,于喈麟兮——《麟之趾》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卷耳》 这一时期,诗歌开始从宗教仪式中的解放,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非神职人员,巫、史)大批大批被诗人有意识地用于创作中添的“早期衬字”(为了区别后期的衬字)开始出现。
    这些早期的衬字在诗篇里大幅度的采用,灵活地填补了诗歌的音节,智慧地克服了诗歌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的技术困难,活跃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极大程度丰富了诗歌的感情内容。诗300在向我们展现古代诗歌繁荣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早期衬字在诗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不过即使是衬字在这一时期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内容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即使初露头角时即光芒四射,然而它本身仍没彻底摆脱远古宗教仪式加给它的桎。  今天我们可以从西周的政治制度看到,即使是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氏族时期的文化(宗教影响)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李泽厚在《华夏美学》里提到,在诗300中,凡是以物其兴的无具体实物。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麟之趾”、“采菜卷耳”中的麒麟、卷耳其实都是远古宗教里的图腾。由此,我们不可不怀疑,即使是诗人有意识地运用衬字来表现诗歌的内容,但诗人本身在创作过程中依然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受着宗教仪式中咒语祷文的影响。
    以至于,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显得过分形式化,反而呆板,笨重,冗长。 事物有着两面性。远古宗教仪式虽然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歌在衬字使用的具体环节上遗留了部分不利因素,但远古的宗教传说为诗人提供了充裕的创作素材。
  最典型的就是屈原的《楚辞》。 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 多么离奇的想象力毫无羁绊地驰骋奔放着!伟大的浪漫主义热情四溢地洋溢着!的服装的鲜明亮丽,美玉的琳琅晶莹,身驾青虬,香草满地……一切都不是来自封闭,文化落后的楚地文化,来自远古荒蛮的巫歌巫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九章》里“兮”的出场频率又是如此之高,几乎到了无句不兮的地步。
    “兮”在楚辞的表达上既是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诗歌节奏调整的手段。在两句一小节的诗体中在这种上下对称的长句中,如林庚先生所言,还起着句逗的特殊作用。 作为衬字,“兮”在楚辞中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
  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里,归纳了《九歌》中“兮“的其他具体的用法和性质,如“才芳草兮杜若”中“兮”有“之”意;“带长剑兮挟秦弓”“兮”有“而”意;“穿芭兮代舞”中“兮”有“以”意……当然“兮”在《九歌》中的意思可能并不完全像闻一多先生所归纳的如此具体,也许仍只是古语“啊”的抒情意义,只是作为语素“兮”在不同的场合产生了奇特的理解,但“兮”在诗句中发挥了其神奇的作用却是事实。
    衬字如此地被运用,算得上是衬字早期的辉煌时期了。 原始的宗教概念一方面浇灌培育出衬字的幼苗(诗300),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衬字的运用,偶尔使诗歌因为讲究形式而变得笨重、呆板;另一方面楚地的语言风格和原始的宗教神话拓宽了诗歌的内容(楚辞),在诗歌形成发展的早期,绽放出了衬字这朵奇芭。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