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嘉庆为何匆忙杀和珅?

全部回答

2007-02-06

0 0
    和珅被杀的原因,一是贪财,二是激起众怒。当然,贪财只是个引子,激起众怒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有很多人弹劾和珅的贪婪,也有许多人企图弹劾和珅的贪婪。
  如果他们的弹劾成功的话,和珅顶多也 就落一个像纪晓岚一样流放在外的下场,不至于最终被杀。  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将所有这些对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办法简直是太多了。
     比如,对于能力、地位、功绩都比他强的对手,和珅会不断的在皇帝面前夸赞他们,并且保举他们在京师以外的地方承担一些艰巨的任务,而没有精力与他对抗。   就说阿桂吧。  他比和珅大好几十岁,是满洲人中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可见其学问之渊博;又曾跟随乾隆南征北战,立过汗马功劳,曾任工部尚书(工业部部长)之职。
  他很不满意和珅的贪婪,一心想把和珅弹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说阿桂的好话。在阿桂平定了甘肃的少数民族起义后,立刻被和珅保举、乾隆命他在甘肃查清“捐监”案;提着又被调往黄河,治理黄河决口,赈灾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赶赴浙江查处陈辉祖贪污案。
       从此,阿桂几乎整年不辞劳苦地在各地奔波,虽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祸害,想为国为民除害,却终不能如愿。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对家人说:“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孙皆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待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
    ”   对于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对手,和珅采取的对策是抢在对手前面发动进攻,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几个御史对于他的弹劾。我们可以看到,和珅这着棋真是太损了。他一点后路都不给人家留啊。
  真是“豺狼当道”,陷忠良于不义啊。这就激起众怒了。激起众怒应该是和珅被杀的第二个原因。     和珅的上述所作所为,使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认识到了他的厉害;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能团结在未来皇帝的周围――唉,处置和珅,等待将来吧。
  可谁是未来的皇帝呀,大臣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就只能瞎猜了。结果,乾隆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周围就都有了反对和珅的人。问题在于,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和珅的一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为什么这么说呢?话还要从乾隆立太子说起。   由于有清朝初年康熙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一开始就不立皇位继承人。所有的大臣——和珅也包括在内——谁也不知道,乾隆的几十个儿子中间,哪位是未来的皇帝。
     和珅呢,也就从来没把诸位皇子放在心上——他在想啊,将来爱谁谁,我先管好现在、先拍好乾隆再说吧。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也就是说,在和珅的心中,有的只是乾隆皇帝和和珅自己。
  他的心中,那里会有诸位皇子的位置呀。   这就铸成大错了。因为,转眼就到了乾隆59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了。   因为乾隆上台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60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
    这《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永琰,其年号是嘉庆。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的马屁,您说,还来得及么?   和珅可怎么办呢。
  他来了着缓兵之计:他主张,乾隆,是太上皇;嘉庆,是皇帝不错,但是要称作“嗣皇帝”。     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跟着嘉庆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
     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说了算呀。     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怎么对付嘉庆呢?   和珅为了对付嘉庆,可是费尽了心机;嘉庆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
  双方真可谓斗志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从和珅一方面来说,较量进行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送玉如意给嘉庆,对嘉庆进行了试探。
     嘉庆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这个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应付。如果过早的得罪了和珅这个父皇身边的宠臣的话,自己的皇位也许随时就保不住了。
    所以,他愉快的接受了和珅送给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说朝廷和他都离不开“两朝重臣”和珅。   这个回合,双方是未分胜负。   但是,嘉庆皇帝的心里呢?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
  这恨里面,既包含了身边大臣对于嘉庆经常的教诲、从而激发的对于和珅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于和珅对于自己的极端不尊重、大耍两面派手腕的恨。     从这两方面来说,其实,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杀的命运。
  因为,每个皇子身边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对于皇子们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个皇子。因此,不管他们谁当上皇帝,都会杀掉和珅的。   第二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中硬”。  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派吴省兰(吴省钦的兄弟)为嘉庆帝侍读,以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尽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让嘉庆孤掌难鸣。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帝的人;同时,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小胜。   第三个回合,和珅选择了“硬”。   此时的嘉庆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去军机处察看奏折。
  结果呢?身为军机大臣的福长安(和珅手下的第二号人物)急忙飞报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启奏。  嘉庆因此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又启奏上太上皇,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   就这样,嘉庆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于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
  但是,嘉庆皇帝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庆就慢慢的等待时机。   而和珅呢,他每战胜一次嘉庆皇帝,就会高兴上很多天。他高兴的想,我还是很有办法的,哈。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大获全胜。   可惜,他低估了嘉庆,而这恰恰致命的。因为,嘉庆与和珅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回合,嘉庆选择了欲擒故纵战术。
  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第二个回合,嘉庆选择了调虎离山战术。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  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来京供职。
  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个回合,嘉庆选择了突然出击战术。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个回合,嘉庆选择了制造舆论战术。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  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
  “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经过上述四个回合的较量,嘉庆皇帝已经大获全胜。
  他开始加快了惩办和珅的步伐。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邢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写下了两首诗:   《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强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   十八日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20条大罪,这二十条大罪如下:  (1)“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埽尤灰杂荡魑Γ浯笞镆弧!?   (2)“上年正月。
    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3)“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   (4)“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   (5)“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遞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   (6)“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其大罪六。”   (7)“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閒有未眞之处,和珅胆敢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
  ”   (8)“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S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手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  ”   (9)“上年十二月,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隻,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
  ”   (10)“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  ”   (11)“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
  ”   (12)“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   (13)“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   (14)“薊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称,其大罪十四。”   (15)“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   (16)“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眞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   (17)“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   (18)“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19)“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
    ”   (20)“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   2、和珅跌倒之谜   嘉庆为什么如此迅速的杀掉和珅呢?   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
    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
  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  嘉庆帝总结说:“层层?K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  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
     和珅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上吊前,他口占一诀,为我们留下了下面的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数百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为什么呢?   我们只要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您就明白了。   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现在呢,我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
     先说诗的前两句“五十余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解释。     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宠爱呢?有野史记载,在乾隆未登基时,为宝亲王,与父皇雍正王妃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们的“故事”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了。
  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乾隆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乾隆尚幼,父雍下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出于留恋,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两人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乾隆相认。
    后来,宝亲王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这事之际。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凭和珅额上的红记认定他乃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
    正因有这一段渊源,在野史中才会传出和珅与乾隆关系不正常,两个是同性之恋,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编撰”了这一故事,总之,这个故事影响极广,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间野史都承袭了这种说法,这就是和珅亡命诗的前两句的最佳解释。
     再说诗的后两句“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解释。  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大意是说夏朝未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即龙的唾液),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象西方传说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褒姒,也就是后来周幽王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诺候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桀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妹喜和一个半人半蛟龙的女子“蛟妾”。
    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保持人形,夏桀也一并满足。最终,中国第一个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
  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叫做叶赫那拉·慈禧。
       但最后都是殊途可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   和珅在巅峰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墓地。当时的墓地建筑宏伟壮观,占地面积很大,竟然跟皇帝的陵寝一样大,被当地人称为“和陵”。
  和珅死后,“和陵”被嘉庆皇帝拆毁。解放初期,天津蓟县修建于桥水库,和珅的墓地被淹没在水库下,现仅存一对石狮子在独乐寺院内。     和珅死了。死得不但不明不白,而且还成为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大的反面教员!中国有句俗话,“一俊遮百丑”!这句话反过来就是“一丑遮百俊”才适合和珅!毕竟,功不抵过!那么有才能的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一个“贪”字在心头,就毁了他的一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可悲、可怜的下场!他的死,应该警誓后人些什么呢?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和珅死了。
    和珅有20条罪状,应该全家抄家问斩的。但是,为什么嘉庆皇帝没有这么做呢?这可借了和珅的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的光了——她不是乾隆的女儿,嘉庆的妹妹嘛。   3、和珅的后代   前面我们讲了和珅之死。
  现在,我们来看看和珅的后代。和珅的儿女,历史上有记载的有三个:两子一女。  和珅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子女都是一样的宠爱。和珅宠爱他的子女的原因很多。   原因之一是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在漫漫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中,人丁兴旺,传宗接代乃第一要务,和珅幼蒙私塾先生教诲,少入官学习得儒家伦理道德,当然更注重后代的发展了。
    而且,和珅潜心经营数十年的权力、财富众多,他不愿自己驾鹤西去之时,所有的繁华富贵瞬间化为乌有,他希望世世代代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氏江山万代传。”   原因之二是受自己家庭的影响。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由于自己幼年缺乏关爱,尝尽了人间一切酸甜苦辣,所以,他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吃苦,重蹈自己的少年时代的覆辙,故百般宠爱之。  而且,自己辛辛苦苦通过各种手段挣下来的家业也要有人继承不是?   原因之三是受自己私利(追求权利的欲望)的影响。
     和珅疼爱自己的子女,还因为他总是想把自己的子女与皇室联姻。以便尽早地把“爱新觉罗”氏的清朝通过血缘关系的改造逐渐变为“爱新觉罗”氏与“钮祜禄”氏两家共同的清朝。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和珅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而且和珅也确实没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
     后来的嘉庆皇帝在处死和珅以后,也曾经就和珅是否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问过手下的大臣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吴熊光也认为和珅确实没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     和珅的长子叫丰绅殷德。
  丰绅殷德的一生可以以其父和珅被杀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他过着非常幸福的时光,享尽了荣华富贵;后一个时期他过的是极为不幸的日子,充分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   丰绅殷德的前半生是和皇宫分不开的。
     首先,丰绅殷德的这个名字就是他五岁的时候乾隆皇帝给起的。  他原来的名字叫什么就谁也不知道了。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这么一个小孩儿起名字呢?   因为这个小孩儿长得太漂亮了,简直比他的父亲和珅还要好看。
  所以,乾隆皇帝看上这个眉清目秀的孩子了,而且决定将来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丰绅殷德。   有了皇帝的喜欢,和珅就更加疼爱丰绅殷德了。  正因为丰绅殷德才把他与乾隆的关系拉得更近,也才有了更稳固的关系。
  与皇家联姻是最好的办法,丰绅殷德成了联系和珅与乾隆的一个重要桥梁。   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与丰绅殷德同年出生,只是比丰绅殷德大几个月。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的十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也是长得最像乾隆皇帝的一个,因此也是乾隆皇帝最为疼爱的一个,乾隆曾对她说,“若汝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由此可见乾隆对其的宠爱。   说起固伦和孝公主,使我想起了清朝公主名字的命名方式。清朝公主名字的命名方式也很特别,我们看到清朝公主的名字一般都是四个字,其中前面两个字是基本固定的,只有两种,一是固伦,二是和硕。
  后两个字是不一样的。那这前面两个字有什么讲究么?   按照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规定,“中宫出者,为固伦公主;自妃、嫔出者,及诸王女育宫中者,为和硕公主。  ”也就是说,凡是叫固伦××公主的,都应该是皇后生的女儿;凡是叫和硕××公主的,都应该是妃、嫔生的女儿或者是其他封王的女儿。
  但是,康熙年间,这一规矩却改了。就是皇帝可以法外开恩,特批某个他喜欢的女儿叫固伦××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这个名字就是这法外开恩的产物,她的母亲?锛倚胀簟?钠⑵惶茫诠写蛩拦』噬显虼私浣滴伞?墒敲还柑欤陀种匦律裎恕?杉』实凼侨绾蜗不?呐某潭攘恕?   固伦和孝公主跟丰绅殷德结婚是在他们两个人14岁那一年,也就是1789年。
    丰绅殷德结婚以后,也是官位升迁。他们结婚的时候,乾隆皇帝给的嫁妆十倍于嫁给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的二哥)的四女儿和硕和嘉公主,价值数百万金。   1789年,年仅15岁的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举行了婚礼,乾隆不仅赏赐大量土地和庄丁,而且还赏赐了大量嫁妆给公主。
       结婚后的丰绅殷德,因为沾了固伦和孝公主的光的缘故,官位不断升迁,很快就担任了都统兼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大有接和珅的班之势。   可惜,这种快乐的日子只维持了十年的时光。
  1799年,和珅被杀。

2007-02-07

901 0
    1、和珅的政治斗争 从前面几章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被杀的原因,一是贪财,二是激起众怒。当然,贪财只是个引子,激起众怒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有很多人弹劾和珅的贪婪,也有许多人企图弹劾和珅的贪婪。
  如果他们的弹劾成功的话,和珅顶多也就落一个像纪晓岚一样流放在外的下场,不至于最终被杀。  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将所有这些对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办法简直是太多了。 比如,对于能力、地位、功绩都比他强的对手,和珅会不断的在皇帝面前夸赞他们,并且保举他们在京师以外的地方承担一些艰巨的任务,而没有精力与他对抗。
   就说阿桂吧。  他比和珅大好几十岁,是满洲人中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可见其学问之渊博;又曾跟随乾隆南征北战,立过汗马功劳,曾任工部尚书(工业部部长)之职。他很不满意和珅的贪婪,一心想把和珅弹劾下去。
  可是和珅呢,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说阿桂的好话。在阿桂平定了甘肃的少数民族起义后,立刻被和珅保举、乾隆命他在甘肃查清“捐监”案;提着又被调往黄河,治理黄河决口,赈灾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赶赴浙江查处陈辉祖贪污案。
     从此,阿桂几乎整年不辞劳苦地在各地奔波,虽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祸害,想为国为民除害,却终不能如愿。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对家人说:“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孙皆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待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
    ” 对于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对手,和珅采取的对策是抢在对手前面发动进攻,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几个御史对于他的弹劾。我们可以看到,和珅这着棋真是太损了。他一点后路都不给人家留啊。
  真是“豺狼当道”,陷忠良于不义啊。这就激起众怒了。激起众怒应该是和珅被杀的第二个原因。   和珅的上述所作所为,使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认识到了他的厉害;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能团结在未来皇帝的周围――唉,处置和珅,等待将来吧。
  可谁是未来的皇帝呀,大臣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就只能瞎猜了。结果,乾隆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周围就都有了反对和珅的人。问题在于,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和珅的一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为什么这么说呢?话还要从乾隆立太子说起。 由于有清朝初年康熙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一开始就不立皇位继承人。所有的大臣——和珅也包括在内——谁也不知道,乾隆的几十个儿子中间,哪位是未来的皇帝。
   和珅呢,也就从来没把诸位皇子放在心上——他在想啊,将来爱谁谁,我先管好现在、先拍好乾隆再说吧。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也就是说,在和珅的心中,有的只是乾隆皇帝和和珅自己。
  他的心中,那里会有诸位皇子的位置呀。 这就铸成大错了。因为,转眼就到了乾隆59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了。 因为乾隆上台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60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
    这《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永琰,其年号是嘉庆。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的马屁,您说,还来得及么? 和珅可怎么办呢。
  他来了着缓兵之计:他主张,乾隆,是太上皇;嘉庆,是皇帝不错,但是要称作“嗣皇帝”。   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跟着嘉庆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
   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说了算呀。   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怎么对付嘉庆呢? 和珅为了对付嘉庆,可是费尽了心机;嘉庆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
  双方真可谓斗志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从和珅一方面来说,较量进行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送玉如意给嘉庆,对嘉庆进行了试探。
   嘉庆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这个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应付。如果过早的得罪了和珅这个父皇身边的宠臣的话,自己的皇位也许随时就保不住了。
    所以,他愉快的接受了和珅送给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说朝廷和他都离不开“两朝重臣”和珅。 这个回合,双方是未分胜负。 但是,嘉庆皇帝的心里呢?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
  这恨里面,既包含了身边大臣对于嘉庆经常的教诲、从而激发的对于和珅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于和珅对于自己的极端不尊重、大耍两面派手腕的恨。   从这两方面来说,其实,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杀的命运。
  因为,每个皇子身边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对于皇子们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个皇子。因此,不管他们谁当上皇帝,都会杀掉和珅的。 第二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中硬”。  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派吴省兰(吴省钦的兄弟)为嘉庆帝侍读,以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尽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让嘉庆孤掌难鸣。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帝的人;同时,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小胜。 第三个回合,和珅选择了“硬”。 此时的嘉庆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去军机处察看奏折。
  结果呢?身为军机大臣的福长安(和珅手下的第二号人物)急忙飞报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启奏。  嘉庆因此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又启奏上太上皇,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 就这样,嘉庆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于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
  但是,嘉庆皇帝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庆就慢慢的等待时机。 而和珅呢,他每战胜一次嘉庆皇帝,就会高兴上很多天。  他高兴的想,我还是很有办法的,哈。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大获全胜。 可惜,他低估了嘉庆,而这恰恰致命的。因为,嘉庆与和珅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回合,嘉庆选择了欲擒故纵战术。
  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第二个回合,嘉庆选择了调虎离山战术。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  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来京供职。
  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个回合,嘉庆选择了突然出击战术。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个回合,嘉庆选择了制造舆论战术。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  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
  “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经过上述四个回合的较量,嘉庆皇帝已经大获全胜。
  他开始加快了惩办和珅的步伐。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邢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写下了两首诗: 《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强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十八日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20条大罪,这二十条大罪如下: (1)“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埽尤灰杂荡魑Γ浯笞镆弧!? (2)“上年正月。
    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3)“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 (4)“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  ” (5)“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遞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 (6)“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其大罪六。” (7)“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閒有未眞之处,和珅胆敢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
    ” (8)“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S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手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
  ” (9)“上年十二月,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隻,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  ” (10)“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
  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 (11)“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
    ” (12)“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 (13)“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 (14)“薊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称,其大罪十四。” (15)“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 (16)“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眞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 (17)“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 (18)“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19)“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
    ” (20)“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 2、和珅跌倒之谜 嘉庆为什么如此迅速的杀掉和珅呢? 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
    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
  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  嘉庆帝总结说:“层层?K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  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
   和珅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上吊前,他口占一诀,为我们留下了下面的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数百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为什么呢? 我们只要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您就明白了。 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现在呢,我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
   先说诗的前两句“五十余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解释。   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宠爱呢?有野史记载,在乾隆未登基时,为宝亲王,与父皇雍正王妃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们的“故事”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了。
  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乾隆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乾隆尚幼,父雍下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出于留恋,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两人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乾隆相认。
    后来,宝亲王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这事之际。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凭和珅额上的红记认定他乃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
    正因有这一段渊源,在野史中才会传出和珅与乾隆关系不正常,两个是同性之恋,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编撰”了这一故事,总之,这个故事影响极广,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间野史都承袭了这种说法,这就是和珅亡命诗的前两句的最佳解释。
   再说诗的后两句“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解释。  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大意是说夏朝未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即龙的唾液),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象西方传说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褒姒,也就是后来周幽王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诺候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桀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妹喜和一个半人半蛟龙的女子“蛟妾”。
    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保持人形,夏桀也一并满足。最终,中国第一个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
  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叫做叶赫那拉·慈禧。
     但最后都是殊途可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 和珅在巅峰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墓地。当时的墓地建筑宏伟壮观,占地面积很大,竟然跟皇帝的陵寝一样大,被当地人称为“和陵”。
  和珅死后,“和陵”被嘉庆皇帝拆毁。解放初期,天津蓟县修建于桥水库,和珅的墓地被淹没在水库下,现仅存一对石狮子在独乐寺院内。   和珅死了。死得不但不明不白,而且还成为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大的反面教员!中国有句俗话,“一俊遮百丑”!这句话反过来就是“一丑遮百俊”才适合和珅!毕竟,功不抵过!那么有才能的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一个“贪”字在心头,就毁了他的一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可悲、可怜的下场!他的死,应该警誓后人些什么呢?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和珅死了。
    和珅有20条罪状,应该全家抄家问斩的。但是,为什么嘉庆皇帝没有这么做呢?这可借了和珅的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的光了——她不是乾隆的女儿,嘉庆的妹妹嘛。 3、和珅的后代 前面我们讲了和珅之死。
  现在,我们来看看和珅的后代。和珅的儿女,历史上有记载的有三个:两子一女。  和珅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子女都是一样的宠爱。和珅宠爱他的子女的原因很多。 原因之一是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在漫漫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中,人丁兴旺,传宗接代乃第一要务,和珅幼蒙私塾先生教诲,少入官学习得儒家伦理道德,当然更注重后代的发展了。
    而且,和珅潜心经营数十年的权力、财富众多,他不愿自己驾鹤西去之时,所有的繁华富贵瞬间化为乌有,他希望世世代代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氏江山万代传。” 原因之二是受自己家庭的影响。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由于自己幼年缺乏关爱,尝尽了人间一切酸甜苦辣,所以,他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吃苦,重蹈自己的少年时代的覆辙,故百般宠爱之。  而且,自己辛辛苦苦通过各种手段挣下来的家业也要有人继承不是? 原因之三是受自己私利(追求权利的欲望)的影响。
   和珅疼爱自己的子女,还因为他总是想把自己的子女与皇室联姻。以便尽早地把“爱新觉罗”氏的清朝通过血缘关系的改造逐渐变为“爱新觉罗”氏与“钮祜禄”氏两家共同的清朝。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和珅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而且和珅也确实没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
   后来的嘉庆皇帝在处死和珅以后,也曾经就和珅是否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问过手下的大臣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吴熊光也认为和珅确实没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 和珅的长子叫丰绅殷德。
    丰绅殷德的一生可以以其父和珅被杀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他过着非常幸福的时光,享尽了荣华富贵;后一个时期他过的是极为不幸的日子,充分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 丰绅殷德的前半生是和皇宫分不开的。
   首先,丰绅殷德的这个名字就是他五岁的时候乾隆皇帝给起的。  他原来的名字叫什么就谁也不知道了。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这么一个小孩儿起名字呢? 因为这个小孩儿长得太漂亮了,简直比他的父亲和珅还要好看。
  所以,乾隆皇帝看上这个眉清目秀的孩子了,而且决定将来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丰绅殷德。 有了皇帝的喜欢,和珅就更加疼爱丰绅殷德了。  正因为丰绅殷德才把他与乾隆的关系拉得更近,也才有了更稳固的关系。
  与皇家联姻是最好的办法,丰绅殷德成了联系和珅与乾隆的一个重要桥梁。 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与丰绅殷德同年出生,只是比丰绅殷德大几个月。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的十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也是长得最像乾隆皇帝的一个,因此也是乾隆皇帝最为疼爱的一个,乾隆曾对她说,“若汝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由此可见乾隆对其的宠爱。 说起固伦和孝公主,使我想起了清朝公主名字的命名方式。清朝公主名字的命名方式也很特别,我们看到清朝公主的名字一般都是四个字,其中前面两个字是基本固定的,只有两种,一是固伦,二是和硕。
  后两个字是不一样的。那这前面两个字有什么讲究么? 按照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规定,“中宫出者,为固伦公主;自妃、嫔出者,及诸王女育宫中者,为和硕公主。  ”也就是说,凡是叫固伦××公主的,都应该是皇后生的女儿;凡是叫和硕××公主的,都应该是妃、嫔生的女儿或者是其他封王的女儿。
  但是,康熙年间,这一规矩却改了。就是皇帝可以法外开恩,特批某个他喜欢的女儿叫固伦××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这个名字就是这法外开恩的产物,她的母亲?锛倚胀簟?钠⑵惶茫诠写蛩拦』噬显虼私浣滴伞?墒敲还柑欤陀种匦律裎恕?杉』实凼侨绾蜗不?呐某潭攘恕? 固伦和孝公主跟丰绅殷德结婚是在他们两个人14岁那一年,也就是1789年。
    丰绅殷德结婚以后,也是官位升迁。他们结婚的时候,乾隆皇帝给的嫁妆十倍于嫁给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的二哥)的四女儿和硕和嘉公主,价值数百万金。 1789年,年仅15岁的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举行了婚礼,乾隆不仅赏赐大量土地和庄丁,而且还赏赐了大量嫁妆给公主。
     结婚后的丰绅殷德,因为沾了固伦和孝公主的光的缘故,官位不断升迁,很快就担任了都统兼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大有接和珅的班之势。 可惜,这种快乐的日子只维持了十年的时光。
  1799年,和珅被杀。对于丰绅殷德一家人来说,艰难的日子来临了。   。

2007-02-07

873 0
立威,揽权,收钱。主要就这三点。王朝专制,岂容大臣尾大不掉?

2007-02-06

877 0
1,与和坤政治斗争的结果. 2.引起民愤 3.填补国库亏空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