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自然条件变化塑造了黄浦江。最初,它仅作为苏州经济中心的外港发挥一些货物转运的功能。直到清朝后期开埠后,长三角的经济龙头才发育了
太湖排水出路:从三江到一路
上海是长三角的经济龙头。 提到上海,不免让人想到黄浦江。黄浦江对上海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估都不为过。而追根溯源,这条江的形成历史不过千年时间,是什么力量促使黄浦江水系的形成?这是关系上海千年沧桑、长三角经济格局来源的有趣问题。
今天的黄浦江是长三角中心太湖的东向出水通道。太湖流域的排水出路,古有三江。东晋的《扬都赋》中说,太湖东注为松江,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迟至唐代,古东江和娄江已不见踪影,不过在北宋初年,...全部
自然条件变化塑造了黄浦江。最初,它仅作为苏州经济中心的外港发挥一些货物转运的功能。直到清朝后期开埠后,长三角的经济龙头才发育了
太湖排水出路:从三江到一路
上海是长三角的经济龙头。
提到上海,不免让人想到黄浦江。黄浦江对上海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估都不为过。而追根溯源,这条江的形成历史不过千年时间,是什么力量促使黄浦江水系的形成?这是关系上海千年沧桑、长三角经济格局来源的有趣问题。
今天的黄浦江是长三角中心太湖的东向出水通道。太湖流域的排水出路,古有三江。东晋的《扬都赋》中说,太湖东注为松江,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迟至唐代,古东江和娄江已不见踪影,不过在北宋初年,太湖流域的排水格局依旧因袭古三江的大势。
从北宋中叶开始,这个排水格局发生重要的变化。当时东北方向的排水出现困难,“水盛时决之则或入江海,水稍退则……欲北导于(长)江者反南下。”这是郏??所描述的当时实况。与古娄江方向出水困难的情况相类似,古东江方向的泄水功能也日见衰减,到南宋中叶通海河道全部捺断。
至此,仅剩吴淞江一路成为太湖流域的主要出海通道。这是有记载以来太湖流域下游水系的最重要变化,正是这个变化为今天黄浦江发育创造了条件。
海平面波动:黄浦江开始发育
形成北宋以来太湖流域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则是海平面的波动。
这个自然环境变化的后果,除了引起上述水系格局变化外,还有太湖地区的水面面积扩大和湖群发展,以及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通道吴淞江曲流发育,东流水势不畅。
南宋以后太湖流域湖群开始退缩,典型例子就是淀山湖。
原“周回几二百里,茫然一壑”的大湖,到13世纪末,湖面缩小,湖中淀山回到岸上。1287年,朱清领导开浚河道,“自(苏州)娄门导水由娄江以入于海”,从北宋以来一直不通的古娄江水道,至此又开始担任太湖流域的排水功能。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是太湖流域排水主干道的吴淞江,日渐衰落,泥沙淤积,滩地发育,河道全面淤浅。种种迹象表明,制约太湖流域水文环境的自然条件又有了新变化。
自然条件新变化为黄浦江水系发育成熟提供了条件。
太湖流域东流排水势必寻找新的途径,沿今黄浦江一线的河道开始壮大。例如,今上海浦东的庆宁寺建于南宋初,原址在陆行,元大德年间移址南跄村,移址原因就是因为南跄村船舶商贾富集,南跄村已由一个不见经传的自然渔村发展成为中心村落,与航运有关的经济活动加强。
范家浜开浚:从百米宽到二里阔
明永乐初,夏原吉奉命治理太湖水患,措施之一就是开浚范家浜。因为当时“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下流壅遏难疏,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范家浜的开浚标志着现今黄浦江河道的全线形成。
这条河道上接上海浦和黄浦,再经瓜泾塘直达淀泖一带的水源,下流由自然拓宽的下游接入长江口,至此一条通畅的主干河流已全面发育。同时吴淞江作为太湖流域东向排水主河道的地位亦已丧失,降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当时黄浦江还不是今天所见的面貌。黄浦在元朝中“浦面阔尽一矢之力”,大约70米左右。而新开浚的范家浜也不过阔三十余丈左右。因此,形成之初的黄浦江宽度只有100米左右。黄浦江的冲刷开阔是在明永乐至万历年间形成的,据《万历上海县志》的记载,到明后期,黄浦江已横阔至二里许。
自然条件变化塑造了黄浦江,但此时黄浦江优势还沉睡着,仅作为苏州经济中心的外港发挥一些货物转运的功能。直到清朝后期开埠后,黄浦江的港口条件、区位优势逐渐凸现。长三角的经济龙头发育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