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子弹头的直径比枪的口径大?
史前时代说得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过盈”吧。
下面是关于线膛枪和过盈的一些说明:
早期的枪管,里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这些枪也被称为“滑膛枪”。
当时使用的枪弹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粒或铅丸,当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
过小时,装填弹丸很费力,且不易装填密实。 若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大,发射
时密闭性不好,火药气体就会从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枪的射击准确度降低或射
程减少。而且,即使弹丸和枪膛之间间隙很小,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飞行时仍
像一个醉汉,不是东摇西晃,就是头朝后翻跟头,既打不远,又打不准。
于是,滑膛枪就变成了线膛枪,也就是说,枪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
有了膛线,有了...全部
史前时代说得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过盈”吧。
下面是关于线膛枪和过盈的一些说明:
早期的枪管,里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这些枪也被称为“滑膛枪”。
当时使用的枪弹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粒或铅丸,当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
过小时,装填弹丸很费力,且不易装填密实。
若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大,发射
时密闭性不好,火药气体就会从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枪的射击准确度降低或射
程减少。而且,即使弹丸和枪膛之间间隙很小,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飞行时仍
像一个醉汉,不是东摇西晃,就是头朝后翻跟头,既打不远,又打不准。
于是,滑膛枪就变成了线膛枪,也就是说,枪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
有了膛线,有了膛线,子弹就可以高速旋转,从而在空中稳定飞行,指到哪里打到
哪里。
这里需要作一点小小解释。
膛线的英文单词是“rifling ”,这个词源于古高
地日耳曼语中的“riffilon”,原文为“波纹”、“细浪”。后来,又派生出“rifle”
(线膛步枪)这个词。不过,我国早年将“膛线”翻译成了“来复线”,“线膛步
枪”翻译成了“来复枪”。
关于膛线,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者,众说纷坛。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人凯尔
奈曾发明了直膛线,不过,这种直膛线是为了加速从膛口装弹,而不是为了使弹旋
转。英国伍尔威奇兵工厂的陈列室内保留有一些17世纪制造的线膛步枪,枪管里有
明显的旋转膛线。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抗英部队由于使用了线膛枪将装备滑膛
枪的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纪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线膛枪。说得最为圆满
的可能是下列一则故事,我们不妨展开介绍。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
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
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
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
膛线。遗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试验并没有受到重视,他研制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枪
也无人问津。直到若干年后的1865年,另一位英国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发明的膛线
基础上进行改进,才使膛线在枪上获得泛的应用。
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阴线,凸起来的则叫阳线,两条相
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口径,子弹头的直径比口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
样才能使子弹头嵌入膛线而旋转。
作为一名曾发明过爆炸弹头的发明家,梅特福发明浅阴线和稍带圆角的阳线,
这种膛线结构保证了膛线内不因使用黑火药而堆积过多的火药残渣。应该说,梅特
福膛线是一种黑火药时代较为成功的膛线。
线膛枪的原理并不复杂。当子弹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嵌人膛线时,便沿着膛线
向前运动,同时开始旋转,旋转的弹头与陀螺相似,子弹轴相当于陀螺轴,弹道的
切线,即弹头离开枪口后的飞行方向相当于垂直轴。
弹头的转速达每秒3000转,它
不但绕着弹头做圆圈运动,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线做锥形运动,从而能
克服空气阻气,不断向前飞去,保证弹头稳定地向前飞行。因此,一颗小小的子弹
竟能飞几千米的距离,其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膛线的条数多少常与枪的口径大小有关,一般在3 ~12条之间,手枪、冲锋枪、
步枪等常为4 条,口径大一些的机枪是8 条。
膛线的方向有右旋和左旋两类,现在一般均采用右旋,究其原因,不过是习惯
而已。
有了膛线,子弹头离开枪口时的旋转速度就可高达每分钟旋转20万转了,这样,
就保证了弹头足够的飞行稳定性,保证了子弹的飞行距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枪均改成了线膛枪,滑膛枪也还在使用,如霰弹枪就采用
滑膛,打猎用的猎枪由于要求的射击距离不远,又使用霰弹,故也采用滑膛枪。
此
外,箭形弹等一些特种枪弹也采用滑膛,因为它主要靠尾翼稳定,不需要线膛来帮
助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