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俄四大国博弈东亚,中
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同时,两国民众的彼此“不亲近感”也在与日俱增。
目前的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两国交往的密切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双方国民的“不亲近感”也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只有五对,而中日就是其中的一对。2002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016亿美元,比1972年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时的11亿美元增加了近百倍。 迄今,日本已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据中国官方发表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两国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60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200亿美元。目...全部
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同时,两国民众的彼此“不亲近感”也在与日俱增。
目前的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两国交往的密切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双方国民的“不亲近感”也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只有五对,而中日就是其中的一对。2002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016亿美元,比1972年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时的11亿美元增加了近百倍。
迄今,日本已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据中国官方发表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两国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60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200亿美元。目前两国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稳定发展的合作框架已初步形成。
而从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同时,两国的人员交流也日益频繁。1972年,只有1991名中国人到日本访问,但到了2002年,访问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50万,前往中国旅游的日本游客也超过了150万,加上商务人员的来往,双方的人员往来达到了300多万。
1972年,中国留日学生只有10人,日本在中国的留学生也很少。到了20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经达到了4。5万人,占外国在日本留学生的56%。日本在中国各类学校的留学生也达到了1。3万人,占外国在中国留学生的1/3。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两国民众的彼此“不亲近感”也在与日俱增。
2002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作的一项舆论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者仅为5。
9%,而感到“不亲近”和“很不亲近”者达43。3%;至于中国民众心目中的日本形象,排在第一位的是“侵华日军”;60。4%的中国民众担心“日本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几乎在同一时间,日本《读卖新闻》也作了一项调查。
调查显示,只有37。3%的日本人认为中国是可以信赖的——首次下降到了50%以下,而在《读卖新闻》1998年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有76%的日本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日本《朝日新闻》2002年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大多数的中日民众均认为,与前些年相比,目前“中日关系正在恶化”。
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研究员引用李白《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来向《外滩画报》记者描述目前的中日关系。但尽管如此,蒋立峰仍然认为,目前的中日关系从总体上讲,仍然值得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昭奎研究员则认为,中日两国官方的正式表态都说,双边关系是良好的。但从民间来看,则是政治冷、经济热。特别是围绕历史问题,尤其是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构成了比较大的政治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和日本对华投资不断扩大,中日经济互相依赖越来越密切。但是,中日间在某些重要方面的紧张气氛在加剧,特别是中日两国很大部分民众之间的互厌甚至敌意在增长。
冯昭奎认为对日关系“新思维”应坚持5条原则:第一,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原则,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第二,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原则的核心,注重从政治上如何维护和促进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第三,以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崇高使命;第四,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日政策的指导思想。
即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不念旧恶不算旧账,把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第五,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中日双方共同努力。
但冯锦华对冯昭奎提出的第二个原则(把“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原则的核心”)不以为然,冯锦华强调,我们不能见利忘义。
中日新关系是建立在中国的自尊和强大的基础上的,如果离开这两点根本谈不上什么健康的新关系。他认为,“新思维”应以民为本,尊重民众的感情,要防止被日本牵着鼻子走。
冯昭奎强调,发展中日关系,必须排除两方面的干扰,即来自日本右翼的干扰和来自中国国内一些民众极端情绪的干扰。
冯昭奎说,当然最主要的干扰是日本右翼的干扰,他们一看到中日关系有所发展,便马上跳出来挑唆,恶化气氛。而因此,中国就会有强烈反应。于是,日本一些媒体就又反过来说中国人又在抓历史辫子了。事实上,我们不能要求日本人民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达到中国人民的认识水平。
日本军队到中国来烧杀抢掠,完全知道这一点的只有中国人民。日本人民对此的认识只能是间接的,他们对过去日本军队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那场侵略战争,不可能有中国人民那样的痛苦体验和仇恨感情。
冯昭奎说,在排除日本右翼干扰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中国一些民众“情绪化”的干扰。
比如,把历史问题扩大化,以偏概全,认为中日关系就是历史问题,以至于产生日本人民是多么多么地坏的错误认识。
与此同时,冯昭奎还强调,中日双方的媒体应尽可能地全面、客观报道和评论中日关系,为中日关系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日关系发展的空间
在谈论中国应如何发展与日本的关系时,一些人认为,中日关系受制于“日美同盟”、“中日经济摩擦”和“媒体的负面报道”三个因素,所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空间并不大。
冯锦华认为,“一山不能容二虎”,中日之间只有“竞争”。中国只有作好与日本进行充分竞争的准备,才能开拓中日关系更广阔的空间。
但蒋立峰认为,中日发展的空间很大。空间到底有多大,关键就看中国发展得怎么样了。
中国如果发展得很强大了,那“一山就可以容二虎”。但是,如果在东亚只有一个大国日本,那就有些危险了。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可以作为东亚一个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日关系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对于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赶快发展起来。
冯昭奎则表示,中日关系不可能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建立在“对历史问题高度一致”基础上的健康关系。大国关系就是追求利益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发展我们的关系。
中日关系的共同点最主要的是经济利益,同时在对待像“环境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而在谈到未来25年,中日关系会如何发展时,蒋立峰和冯昭奎均表示,中日关系会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