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化学

糖酵解过程定义?

糖酵解过程定义?是否需要氧气,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关键酶是什么?写出关键酶催化的反应结构式

全部回答

2014-05-25

449 0
     糖酵解是指在氧气不足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或乳酸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则可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接受磷酸丙糖脱下的氢,被还原为乳酸。   而有氧条件下的糖的氧化分解,称为糖的有氧氧化,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糖的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在开始阶段的许多步骤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分解为丙酮酸以后,由于供氧条件不同才有所分歧。   糖酵解总共包括10个连续步骤,均由对应的酶催化。   总反应为:葡萄糖+2ATP+2ADP+2Pi+2NAD+2H ——>2丙酮酸+4ATP+2NADH+2H++2H2O   丙酮酸(CH3COCOOH)+2NADH —可逆—>乳酸(CH3CHOHCOOH)+2NAD+   具体过程   糖酵解可分为二个阶段,活化阶段和放能阶段。
       准备阶段   (1)葡萄糖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葡萄糖氧化是放能反应,但葡萄糖是较稳定的化合物,要使之放能就必须给与活化能来推动此反应,即必须先使葡萄糖从稳定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活化一个葡萄糖需要消耗1个ATP,一个ATP放出一个高能磷酸键,大约放出30。
    5kj自由能,大部分变为热量而散失,小部分使磷酸与葡萄糖结合生成葡萄糖-6-磷酸。催化酶为己糖激酶。   (2)葡萄糖-6-磷酸重排生成果糖-6-磷酸。催化酶为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3)生成果糖-1、6-二磷酸。催化酶为6-磷酸果糖激酶-1。   1个葡萄糖分子消耗了2个ATP分子而活化,经酶的催化生成果糖-1,6-二磷酸分子。     (4)果糖-1、6-二磷酸断裂成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和磷酸二羟丙酮,催化酶为醛缩酶。
     (5)磷酸二羟丙酮很快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催化酶为丙糖磷酸异构酶。   以上为第一阶段,1个6C的葡萄糖转化为2个3C化合物PGAL,消耗2个ATP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如果以葡萄糖-1-磷酸形式进入糖酵解,仅消耗一个ATP。
    这一阶段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放能阶段   (6)3-磷酸甘油醛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1,3-diphosphoglycerate),释放出两个电子和一个H+,传递给电子受体NAD+,生成NADH+ H+,并且将能量转移到高能磷酸键中。
  催化酶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7)不稳定的1、3-二磷酸甘油酸失去高能磷酸键,生成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能量转移到ATP中,一个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一个ATP。
  催化酶为磷酸甘油酸激酶。此步骤中发生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8)3-磷酸甘油酸重排生成2-磷酸甘油酸(2-phosphoglycerate)。  催化酶为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9)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phospho-enol-pyruvate)。催化酶为烯醇化酶。   (10)PEP将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同时形成丙酮酸。
  催化酶为丙酮酸激酶。此步骤中发生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以上为糖酵解第二个阶段。一分子的PGAL(phosphoglyceraldehyde)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一分子的丙酮酸。
  在此过程中,发生一次氧化反应生成一个分子的NADH,发生两次底物水平的磷酸化,生成2分子的ATP。这样,一个葡萄糖分子在糖酵解的第二阶段共生成4个ATP和2个NADH+H+,产物为2个丙酮酸。
    在糖酵解的第一阶段,一个葡萄糖分子活化中要消耗2个ATP,因此在糖酵解过程中一个葡萄糖生成2分子的丙酮酸的同时,净得2分子ATP,2分子NADH,和2分子水。 糖酵解步骤   糖酵解的第一步是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不同细胞类型中所含有的酶也不一样,在所有的细胞中,皆有己糖激酶(Hexokinase)进行催化,而在肝细胞和胰腺中,则另外含有一种称为葡(萄)糖激酶(Hexokinase IV)的酵素[1]。
    磷酸化过程消耗一分子ATP,后面的过程证明,这是回报很丰厚的投资。细胞膜对葡萄糖通透,但对磷酸化产物6-磷酸葡萄糖不通透,后者在细胞内积聚并继续反应,将反应平衡向有利于葡萄糖吸收的那一面推移。
  之后6-磷酸葡萄糖会在磷酸己糖异构酶的催化下生成6-磷酸果糖。(在此果糖也可通过磷酸化进入糖酵解途径)   接着6-磷酸果糖会在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下被一分子ATP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ATP则变为ADP。
    这里的能量消耗是值得的,:首先此步反应使得糖酵解不可逆地继续进行下去,另外,两个磷酸基团可以进一步在醛缩酶的参与下分解为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会在磷酸丙糖异构酶帮助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
  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会被NAD+和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氧化下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1,3-BPG)。     下一步反应,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此反应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高能磷酸键由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到ADP上,生成两分子ATP。在此,糖酵解能量盈亏平衡。两分子ATP消耗了又重新生成。ATP的合成需要ADP作原料。如果细胞内ATP多(ADP则会少),反应会在此步暂停,直到有足够的ADP。
    这种反馈调节和重要,因为ATP就是不被使用,也会很快分解。反馈调节避免生产过量的ATP,节省了能量。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推动3-磷酸甘油酸生成2-磷酸甘油酸,最终成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高能化合物。最后,在丙酮酸激酶的作用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一分子ATP和丙酮酸。  此步反应也受ADP调节。 糖酵解中的不可逆反应   人体可通过糖异生,即从非糖化合物,如丙酮酸和乳酸等物质重新合成葡萄糖。
  当肝或肾以丙酮酸为原料进行糖异生时,糖异生中的其中七步反应是糖酵解中的逆反应,它们有相同的酶催化。但是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时必须绕过这三步反应,代价是更多的能量消耗。     这三步反应都是强放热反应,它们分别是:   1.葡萄糖经已糖激酶催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ΔG= -33。
  5 kJ/mol   2.6磷酸果糖经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ΔG= -22。2 kJ/mol   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生成丙酮酸 ΔG= -16。  7 kJ/mol 糖酵解中的调节位点   糖酵解在体内可被精确调节,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会造成浪费。
  同时,当细胞内还进行糖异生的时候,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要避免空循环的发生。   调节是通过改变底物浓度,酶的活性实现的。   磷酸果糖激酶是其中最重要的限速酶,这也是巴斯德效应的关键参与者,它也决定了糖异生的速度,成为调节位点。
    AMP的浓度越高,酶的活性越高。就是当机体大量消耗了ATP,而相应又产生了很多AMP的时候,酶的活性提高,使得糖酵解按生成ATP的方向快速前进,以提高ATP产量。 NAD+的再生   足够的NAD是3磷酸甘油醛成为1,3二磷酸甘油酸这一步反应重要的前提。
  在此过程中NAD会被还原为NADH+H,即是氢载体,将氢带到呼吸链。     NAD的再生可通过这二种酶氧化NADH+H实现。   呼吸链中的酶复合体1和3-磷酸甘油脱氢酶 能量转化 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生成1,6-二磷酸果糖后的大部分反应都是向能量升高的方向进行的,没有酶(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甘油酸激酶 (PGK))的催化 ,是不会自发进行的。
    而糖酵解的逆过程--糖异生(从甘油等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则容易进行,此过程用到大部分在糖酵解里面出现过的酶,除了提到的两位“车夫”外,它们只出现在糖酵解中。在糖异生这两步逆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分别为-14 及 -24 kJ/mol。
   无氧环境和有氧环境的能量转化   在糖酵解中,每分子葡萄糖提供两分子ATP。  真核生物的线粒体能同时从两分子丙酮酸中另外获得36分子ATP。能量转化的多少取决于在细胞质中产生的NADH + H通过线粒体膜的方式。
     不论在无氧还是有氧环境中,糖酵解成丙酮酸这一过程都能进行。3-磷酸甘油醛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作用下脱氢。脱下的氢离子会将氧化剂(辅酶)NAD还原成NADH + H。  NAD会在呼吸链中再生。
  若在无氧环境,放热的(ΔG´ = - 25 kJ/mol)乳糖脱氢酶(LDH)反应会再生NAD:丙酮酸的还原会生成乳糖和再生NAD(酵母则会使用另外两种酶—丙酮酸脱羧酶加乙醇脱氢酶)。   无氧环境下糖酵解GAPDH-和 LDH-反应的相互联系,除了少部分NADH+H会被磷酸甘油脱氢酶(GDH)转化外,大部分会用于再生NAD。
     关键酶   糖酵解的关键酶:有3个,即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们催化的反应基本上都是不可逆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化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化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化学
化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