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古代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古代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全部回答

2018-01-09

0 0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已时(0卯寸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未时(13时至15时):日映,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时至1卯寸):日人,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戌时(1卯寸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