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教育模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1-11-21 王进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近几年来,人们都在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无不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可是对于教育体制应该怎样改革,却众说纷坛、见仁见智。多数人认为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进行校舍改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的措施。上述问题是硬件问题,一定要硬的。 另外,还必须对软件即教育内部进行改革,这方面也要硬的。教育改革,硬件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外因;而软件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内因。我们必须在解决外国的前提下,抓住矛盾...全部
中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1-11-21 王进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近几年来,人们都在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无不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可是对于教育体制应该怎样改革,却众说纷坛、见仁见智。多数人认为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进行校舍改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的措施。上述问题是硬件问题,一定要硬的。
另外,还必须对软件即教育内部进行改革,这方面也要硬的。教育改革,硬件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外因;而软件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内因。我们必须在解决外国的前提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问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目前教育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呢?就中小学来说,教育体制的改革主要在教育内部,即必须对教育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机制、教育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彻底地改革。不更新观念,不转变办学思想,墨守陈规,其它硬件改革再好也培养不出大批合格人才,更培养不出跨世纪的拔尖人才。
这里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重新认识,对自我重新认识,对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重新认识。
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对教育内部的改革,对教育自身存在的陈规陋习的改革,对传统的不科学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还必须对时间观念重新认识。
在此我们就目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及其对策。
一、教育内部人事制度要改革
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农村中学里的教师,大都属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才的地域所有制。长此以往,教师孤陋寡闻,知识老化,观念陈旧。
试想这种井底之蛙式的先生又怎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要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谈何容易。
目前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大社会化,高信息,决节奏的社会潮流,因此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事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我们建议教育主管单位应允许并鼓励教师,特别是那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走出校门,多兼几个学校的课程,对教师的内部流动应予以松绑,让教师们经常进行自然地或有计划地有指导性的优化组合。应该说每个教师都各有其长处与短处,通过经常性的流动与优化组合,知识会越来越充实,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他们在不断地组合中,能学到新东西。
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在各种风格的教师指导下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于学校领导也必须打破近亲繁殖、地域繁殖的僵化局面。要改变一个领导在同一单位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状况。即使新提拔的领导也不要在原地呆得太久,而应进行异地交流。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下蠹。只有流动,才能有生气,有朝气,有活力,才有比较,有鉴别,才能椎陈出新。
要使领导和教师有效流动制度化,还必须实行聘任制。否则,流动很可能是盲目而无序的。对于聘任制必须实行纵向聘任与横向聘任相结合的方针。
所谓纵向聘任,即是在同一单位内,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教师先对领导进行选聘,领导向教师宣布自己任期内所任单位应达到什么标准,如达不到将受到何种惩罚。中学领导任期最长不超过4年,学校校长在任期一半时应由广大教职员工对其进行初评,如初评结果很差(50%以上人员不满意其工作成绩),应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罢免或提出严重警告,同时如果在任期内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则应由职工代表大会建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解聘。
如果初评结果很好(60%以上人员对其实绩满意),则应让其继续留任,直至期满。校长任期届满后不由全体教职员工对其进行最后评议。是否继续留任,则视其评议结果而定。
教职工由校长进行聘任,任期应为2~4年。
聘任可以视具体情况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教师也可以视情况应聘或拒聘。如被聘中,则应写出目标责任书。教职工在任期内如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校长则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其解聘。任期届满,教师可以在本校继续应聘,亦可到其他学校应聘。
所谓横向聘任制,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跨学校、跨乡镇、跨市区进行聘任。甲地的领导或教师可到乙地去应聘。乙地的学校也可以到甲地去招聘校长或教师。通过这种立体的、配套的、双方自愿的人事制度改革,可以打破那种从一而终,毫无生气的僵化局面,可以充分调动领导与教师两个积极性。
领导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与领导组织工作上。教师也可以把全部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与教学改革上,用于钻研业务上。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进行及透明度,学校内部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如工会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妇女委员会、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
建立上述组织还有几个好处,即有些校内重大事情,可以通过上述组织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议,力争将失误减到最低限度,使某些重大决策具有代表性,有坚强的群众基础,这完全符合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时可以避免因人情风、关系网的干扰而使某些决策只代表少数人。
二、教育管理要更新观念大胆改革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做法习以为常。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是创造不出奇迹的。
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传统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条条框框,去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
目前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教育主管部门抓学校校长,校氏抓中层领导,中层领导抓教职工,管理学生。
这一管理模式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能真正精通一门学科已实属不易了。如果还用老一套方法管理90年代多学科,多门类的新型学校,那只能是误国误民。因此,面对时代的变迁,面对改革大潮的强烈冲击,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模式。
学校内部要依靠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要依靠那些骨干教师,放手让他们带头领导、指导本学科的业务,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利,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们对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的建议。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格局。高中、初中、小学同学科的人员要定期相互切磋。
校内校外同学科的人员要定期相互交流经验,观摩学习。相关学科要相互通气,取长补短,如语文与外语,数学与理化,历史、地理与政治,生物与化学等,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学科领寻体系。政教处主要精力用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管理,密切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教务处把主要精力用于课程的科学排列,组织各种考试、比赛,协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负责对外业务联系与接待工作。校长除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外,应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学科带头人,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教学改革,检查评比等工作。
学校领导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性的工作上,多研究教学法,多了解一些国内外有关学科和教育学上的新流派、新动向。领导应倡导并支持教师集体研讨教师的教法及学生的学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下应机械地教条地重数量轻质量。
三、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
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表面上学生迫于学校及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实际上由于严重违背他们的意志,违反教育规律,他们只好在那里消极蛋工”。
长此下去,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
以往中国学生多次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领先于美国学生,而实际的动手能力却又远远逊色于人家,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根本无法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放任自流,对他们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我们向僵化的思维方式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应打破班级界限,按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别组成各种学习小组,相互接触、磋商、探讨。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寻未知的知识领域。
我们可以向学生敞开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让他们打开眼界,开阔视野,认识到未知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要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那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与现象。
通过上述各种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广泛,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会更加高涨。
四、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知识老化,对于国内外的教改动态,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
多年来,在教学法上没有创新,没有飞跃。因此教师必须多学习、多接触当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一些新方法、新动态、新流派,并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加以应用、创新、归纳、总结,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另外,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宗旨在于提高升学率,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的教育。
这不利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栋梁之材。例如许多学校为了升学率,只重视语文及数学等主科,而忽视音乐、美术、自然常识等副科。因为学校或更大范围的统一考核只考语文与数学,而对一个教师的评价也主要看这两科的教学成绩,结果其它学科的课时被挤占,其他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副科也就自然不重视了。
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皆与上述指导思想有关,因此必须摆脱师生为了升学而教与学的不正常局面,集中精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胆进行改革,为振兴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体系现状
首先我声明一下 我是个职高生 在这个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社会也许我说的话不被任何人采纳或者听取 不过没关系 如果谁觉得我这个破职高生资格不够 下面的话可以不听 首先我先说下中国教育与外国的问题 咱先说说德国吧因为人家是世界第一个搞义务教育的国家 大家先要了解下德国搞教育时候的背景 当时德国面临着亡国 很多人都已经快要当亡国奴了 可当时德国政府 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 那就是发展教育 国家就是 剩吃检用也要凑出来钱办教育 他们当时的法律是 小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要上学 不上学或者逃学则父母要承担法律责任 人家的学科呢 也不只是什么语文数学什么的 人家学的包括很多 户外实践、礼仪、世界历史(包括当时他们的小学生就已经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很多很多 总之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呢 就是我们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是天天在凳子上呆着 写写写写`````````` 人家呢 是又有笔头的训练又有社会阅历拉`为人处事拉 各种方面全面发展 这样的比较导致了我国学生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 那就是学习普遍比较好的学生呢 交际能力差 社会阅历差 身体素质差 不自立 而与其恰恰相反的是什么呢 是那些所谓的“坏孩子” 不要觉得他们学习不好 可我上头所说的那些什么 交际能力拉什么的 非常的强 甚至在初中的时候有很多学生 就比如我上初中时候 全班后10名的学生的思想 处事道理 可以达到他们所谓 “好孩子” 上大学时候的思维 这不是吹的 所以呢最后得出了个结论 我国9年义务教育 教育出了两种人 一种死读书的人 奴化了思想为了考试而学习 不能适应社会 书生气十足`` 另外一种 是适应社会 自立早``` 包括我初中时候班很多人都一起自己去外地(不包括学习好的) 好了可以说下一话题了 再说下我们的职业教育 有很多人看了 也许会笑 什么破职业教育啊 没出息 呵呵 对 没错 目前也只能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 还是先说下德国吧``人家的国家 的教育制度呢 是不适合搞研究搞哲学的呢 就去学一门手艺 找一门好专业 将来从事这个专业钻研这个专业 这样呢才能使得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技术含量” 而我国呢 大部分人基本上都认为去那个职高不过是为了 混一混 我先谈下自己的看法 孩子从生出来那天起 注定就是个聪孩儿 但聪明不代表学习好 有很多很多人 就不适合搞那个研究 坐不住板凳 但现在的社会 往往是把人都往那个大学里头压 那``这样一来即使是适合搞技术搞专业钻研的人才没了 重工业 工业 包括等等任何行业 基层的水平就远不如其他国家 地基都这样拉 上头再好有什么用 我简单说下大学 我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外国是宽进严出 前者的好处是 我国大学生个个都是熬出来的10年寒窗精神吖` 后者的好处是都叫他们接触下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至少要让校园影响下公民的心性 说下就业现状 我不敢吹 只能说事实 我们职业高中 哈2职 只要是高2时候没转走的人(基本上剩下的都是平时能跟着学学专业知识的) 就业率95%+ 不是假话 我们学校都有指定的实习基地 推荐工作而且 大学嘛 目前基本上是靠招聘会 而他们的招聘会基本上1000来人也就录用不到100人 (各位大学生们 我说的不能说少了吧 说的应该是超标很多吧)而且工资 有的时候还不如我们汽修 与 焊接专业 要知道我们是95%啊 他们不到10% 最后我有一些小的建议 建议呢大学生们 在业余的时间呢 最好多参加一些 专业的培训 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爱好选取 毕业后多拥有些 职业资格证 也不是鼓励大家去 接受职业教育 适合干啥我认为就该干啥 怎么说呢 全方面发展嘛
回答者:haitao828 - 助理 三级 3-7 19:56
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初稿)
凡妤于2004-7-15 11:34:54发表于议论平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作为中学生深切体会现行教育体制的优缺点,应明白该如何学,怎样才能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考最能体现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应试教育所要应付的考试主要就是高考。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高考就是指挥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服从高考,因而教育制度改革最受人关注的也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3+X”方案的出台是我国改革高考制度的一项尝试。“3+X”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基础科目。 “3+X”方案本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诸如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但是这个未知的“X”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新的负担。 “3+X”的“X”已由一个未知量变成了一个未知集合,结果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灌输。但是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高考逐渐成了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在“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老师在正常的教学范围外,不断地给学生增加辅导资料、开辅导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学习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正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一心只看重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到了忽视不管的地步。
综合考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只要高考要考的,老师就要督促学生学习,如此一来,作业多了,原来不用考的一些考试也有了。而且老师的教法也和别的科目大同小异:题山题海式。的练习。学生们又陷入另一个应试的“怪圈”。
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子的《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获得二等奖。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他在文章中对实行素质教育来一个双轨制的建议,使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他提出实行素质教育也应来一个双轨制: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体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和其他进行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同的是,李林子在呼吁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实行素质教育的建议。在他的双轨制建议中,对应试教育不予彻底否认,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同时实行并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并让市场来选择,看最终市场选择谁,淘汰谁。
李林子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像铁路线,每个站只埋头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看到与它相连接的站。他希望教育改革能把各个段很好地连接起来,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开。
3月6日,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薛守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表示,从中学的情况看,“3+X”的改革,从5门考到9门、10门,结果是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因为只要高考要考的,老师就不敢不教,学生就不敢不学。 “3+X”的方案改变了原来单纯的文理分科局面,但是它并没有改变高考这一高校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独木桥还在,上去挤的人也没有变少。正如人大代表薛守琴所言:“高校选拔人才还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无论多么重要,只要高考不考或无法考,学生就不会重视,家长也不会重视,社会也不会重视。
就算校长、教师再重视,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施行素质教育,学校可以有学生自己的电台、乐队、校刊、体育队……但在升学的压力下,我们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这些业余兴趣的培养。高考制度不改,学生永远没有自己的空间,一切素质的培养都是空谈。
1 (转) 应试教育利弊
应试教育让校园网沦为奢侈的“高级玩具
3月27日《光明日报》报道,近日“国家统计局所属《中国信息报》行业企业部以‘中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及需求’为主题进行的调查显示,校园网建设正在进入高速增长期,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初高中建立校园网的比例分别为30。
1%、28%和36。3%”,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先进的资源和手段,形势喜人。然而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备高尚师德素养。在个别应试教育红火的中学,观念陈腐,师德失衡,校园网沦为奢侈的“高级玩具”。
某市为争办全国高中示范校,投资五百万元为某重点中学建成校园网,崭新的老师办公桌上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今年还要给全校每间已有五机一幕的教室添加电脑和投影仪,使之成为多媒体教室,并开放学生电子阅览室。
装备如此先进,令该地区普通中学的老师欣羡不已。
老师的办公电脑,理应用来搜集资料、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与校内外同行交流教改教研信息,当然还应用于学习现代化教师必须学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涵盖多媒体、网络和虚拟技术的整合技术。
自从配了电脑,昔日冷冷清清的老师办公室骤然热气腾腾,只是在电脑上备课、学习的不多,玩游戏、看碟、下棋、打牌赌钱的不少。过去在办公室打牌,几个人得坐在一起,用火柴棍做筹码,打完后算账兑钱,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撞见;现在各自坐在联网的电脑上打,电脑记数准确,目标小,安全系数大,甚至还可叫家长一起打,“真爽”!
机灵的学生和来“校访”的家长很快就觉察到老师突然热衷 “坐班”的秘密。
某女生去送作业本,看到老师电脑彩显上是裸体女人,羞得满面绯红地逃走,回到教室就发牢骚:“老师太无聊了!平日教训我们不要看无聊的东西,他们自己却在看!”某男生跑到办公室问问题,老师说很忙,叫他等等,他定睛一看,老师电脑彩显上是纸牌,他转身就走,事后说:“老师上班时间可以免费在公家的电脑上打牌,我们课后自己掏钱上网吧玩玩有什么错?”
这些信息很快就由学生和家长反映到校长和相关部门,校长很恼火,不得不两次在教工大会上批评,宣布“谁在办公室电脑上玩就收走谁的电脑”,“谁在办公时间打牌就立刻解聘谁”。
不过仅仅是说说而已,没有动真格。
今年2月25日高二年级为分出一个慢班而举行“入学考试”,适逢文印室两位打字员还在休寒假,命题老师虽说都有办公电脑,虽说都通过了计算机一级证书考试,但打字仍不熟练,试卷只能在纸上手写,然后叫文印室誊印,或者在资料上找套题誊印,连英语试卷也是手写誊印的,文印员反映纸张浪费极大。
一位老同志见了大发感慨:“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配了电脑后连打字都不愿学,花五百余万建校园网难道就是为了给他们添置一个高级玩具?这样下去,几十间多媒体教室装备好了后不也会变成‘多霉体’?”
笔者曾电询省某重点中学,获知他们校园网建成后也曾遇到这种尴尬,大力整顿后,情况稍有好转。
但愿有这样问题的中学只是极个别的。局外人士也许会问:老师教书育人,够忙的了,哪有时间在电脑上玩?校园网很先进,是教学的好帮手,老师学会应用,必定如虎添翼,怎么会当作玩具?圈内人士说,教风师风今非昔比,这都是应试教育作的孽!
一位校长说:“评价中学的硬指标还是高考成绩,中学老师的水平都差不多,上课也差不多,关键在于抓得紧,抓得紧高考就会出成绩。
”所谓“抓得紧”,就是敢于收费、补课、订资料打题海战。既然教学目标定位于应试,毋须顾及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老师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
学生为应试而学,负担越来越重;老师为应试而教,要求越来越低;补课多,课时就多,一节课内容可作几节课教,简单重复可以没完没了,教课没压力了;资料订得多,指挥学生游题海、对答案成了重头戏,备课变简单了,资料是成建制订的,各式各样的题目如山似海,谁也做不完,没有必要自己动手编写、打字;老师备课、教课变得越容易,钻研教材教法的惰性就越大,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越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的紧迫感就越弱,玩耍的时间、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就越多。
北京七中英语特级教师傅敏一针见血地说:“搞题海战术的老师是自己没本事。”而金陵客在《三论“差师”》中指出,在学校“片追”的生存环境里,“一个老师要想不变成‘差师’,恐怕也很难。”应试教育在繁殖“差师”,“差师”在捍卫应试教育。
“差师”一旦成骨干、应试教育一旦成主流,现代化的校园网能不尴尬?
作者: 詹米卡拉格 2005-5-21 16:03 回复此发言
--------------------------------------------------------------------------------
2 (转) 应试教育利弊
据外电报道,1996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拨款60亿美元,为全国中小学每一间教室配备电脑,并联结因特网;1999年一项调查显示,有的学区“97%的教室实现了这一目标”,但“三分之一的教师表示尚未为使用电脑和因特网作好准备”,“技术上培训教师的需求很大”。
我国校园网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其利弊业已凸现。教师技术培训的工作量大,改变应试教育模式,重整师德师风似乎更加刻不容缓。
教育、游戏,有没有戏?
前些时候跟一个朋友聊天,闲谈中说到对孩子的教育这一话题,这个朋友把他还未上学的孩子送到了加拿大去读书,我有些不解,就问题他怎么舍得那么早就让孩字与父母分开,到千里迢迢的国外去上学?国内的教育就不好吗?或者为什么不到大学或中学再送孩子出国读书呢?。
。。
他的回答倒也简单,一句话:为了孩子快乐。这句话对我感触很深,一句不夸张的话,我们的教育是建立在剥夺孩子快乐基础上的,应试教育的本质似乎从几千年从来没有改变过。应试教育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中,而是危害到人的整个终身教育之中。
社会上为什么各种考试辅导机构、证书培训机构的业务红红火火?他们所提供的核心价值根本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考试技巧。中国是个教育资源失横的国家,要想进入稀缺的、优秀的教育机构,必须经过重重考试,这样做的结果是让那些善于考试、精于做题的人,享有了这个稀缺资源,而那些真正应该得到这种教育的人才却只能拒之门外。
。。。。。。
希望以上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说归说,感慨归感慨,愤怒归愤怒,该学还是要学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