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鸭群发生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鸭群发生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7-03-28

0 0
    传染病在鸭场内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叫做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是由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鸭群等三个基本环节造成的。熟知这三个基本环节,对防制鸭群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迅速扑灭疫情、减少损失、制订防制措施,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
  (1) 传染来源传染来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持续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指的是患传染病的病鸭、隐性传染以及带菌(毒)鸭。正确地认识传染来源,能使我们掌握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规律,合理地拟订预防和消灭传染病措施。
  ① 病鸭:病鸭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不同阶段的病鸭,作为其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潜伏期病鸭一般不排出病原体;恢复期病鸭,具有传染源的作用,但随病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前驱期和明显期病鸭,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病鸭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期长短不同。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鸭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② 带菌(毒)者:又称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因而是更危险的传染源。
    检疫不严时,常随动物运输等方式而散播到其他地区,构成新的传染。带菌(毒)者是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或带虫者等。带菌(毒)者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A。
  潜伏期带菌(毒)者。一般不具备排菌(毒)条件。B。 恢复期带菌(毒)者。  多数传染病减少或停止排菌(毒),但少数传染病在病鸭临床症状消失后,体内仍有残存病原微生物排出并经常携带。
  C。 健康动物带菌(毒)者。是指没有患过传染病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经常可见到这种带菌(毒)现象。带菌(毒)者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对带菌(毒)者的病原学检查,需反复多次检查均为阴性,才能排除带菌(毒)状态。
    了解带菌(毒)状态,不仅有助于对流行过程特征的认识,而且对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流行也具有重要意义。③ 传染来源排出病原体的途径:一般病原体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
  排出病原体的途径和传染病的性质及病原体存在的部位有密切关系。(2)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再侵人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研究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再受传染。
  在传播过程中,病原体一般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创伤或泌尿生殖道等侵人易感动物机体。病原体以一定途径传人易感动物采取的方式叫传播方式。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十分复杂,但就目前所知,病原体在更换其宿主时主要有两类方式。
    经卵巢、输卵管感染或通过蛋黄等传播到下一代动物的称为垂直传播,如鸭副伤寒等。但大多数传播方式是同一世代的动物之间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创伤等的横向传播,称为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又分为两种基本方式,即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① 直接接触传染: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染,如鸭毛滴虫病。  ② 间接接触传染:必须是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传播方式称间接接触传染。
  大多数传染病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间接接触传染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A。 经污染的词料、饮水和物体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病鸭的分泌物、排泄物、病鸭尸体和脏器及污水等,污染了伺料、水源、管理用具、鸭舍、鸭产品等,如未经消毒,则引起主要以消化道为侵人门户的传染病,如曲霉菌病、细菌性中毒病等。
    B。 经空气(飞沫和尘埃)传播。空气不适于任何病原体的生存,但空气可作为病原体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存留的媒介。经空气传染主要是通过飞沫或尘埃为媒介而传播疾病,如禽流感等。C。
   经孵化间传播。主要发生于琢壳至雏鸭出壳期间,此时雏鸭直接呼吸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出壳后的雏鸭开始活动,加速了绒毛及蛋壳碎屑上病菌的传播。  如鸭曲霉菌病、脐炎、副伤寒等。D。
   通过鸭只混群传播。不同龄期的鸭只混群,或从外地引人种鸭而混群等,常使鸭群发病,如鸭球虫病、鸭霍乱等。E。 经活的传染媒介传播。主要有节肢动物,如虻类、螫蝇、蚊、蠓、家蝇等,它们活动在病鸭(或尸体)和健鸭之间,造成机械性传播。
  人类,除在人畜共患病中作为传染源外,伺养人员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工作中不注意卫生消毒制度,也容易机械传播病原体,如手、衣服、鞋帽、兽医用消毒不严的注射针头等器械可传播鸭传染病。  (3) 易感鸭群鸭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特性称易感性。
  鸭群中如果有一定数量的易感鸭称为易感鸭群。当病原体侵入易感鸭时,则易引起某种传染病在鸭群中的流行。鸭群的易感性与鸭群中的易感鸭数量成正比例。影响鸭群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鸭群的内在因素:不同品种的鸭对于同一种病原体表现的临床反应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不同年龄的鸭对同种传染病的易感性也不同,如雏鸭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易感性较高,这往往和鸭的特异性免疫状态有关。② 鸭群的外界因素:各种伺养管理条件包括饲料质量、鸭舍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隔离检疫等,都是与疾病发生有关的重要因素。
  ③ 鸭群的特异性免疫状态: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时,鸭群中易感性最高的个体死亡,剩下的或已耐过或无临床症状的鸭对相应的传染病获得了特异免疫力,在传染病后期鸭群易感性降低。  疫病流行停止,这些鸭所生后代又常具有先天性被动免疫,幼年时期也具有一定免疫力。
  某些疫病常发地区的鸭,由于抵抗力递增,不少带菌者无临床表现,也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又如对整个鸭群及时进行了免疫接种,鸭群又获得了新的免疫力。在实际工作中,鸭群免疫水平越高越好,一般情况下达到70%~80%,就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当新引进鸭群、新生雏鸭数量增多、免疫接种率不高或免疫期过后时,易感鸭比例增加,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农业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