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泥鳅养殖对池塘条件有哪些要求?

泥鳅养殖对池塘条件有哪些要求?

全部回答

2018-03-06

0 0
    我国泥鳅生产的主要途径是池塘养殖,一些大型渔场通过人工开挖或洼地改造而成,人们可以对池塘加以控制,泥鳅为淡水经济鱼类,养殖池塘一般条件与常规鱼饲养池不完全一样。主要要求是水源水质好、面积和水深适宜、淤泥适量、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底质以沙壤土为好,要求池塘淤泥在20厘米左右,并有一定量的底栖生物和适量的的芜萍等水生植物。
    良好的养鳅池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⑴ 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池塘形状应整齐有规则,最好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好。其优点是池埂遮荫小,水面接受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且夏季多东南风,水面容易起波浪,使池水能自然增氧,有利于养殖对象生长。
    长方形池塘地面利用率高,施工方便,相邻池塘可共用的池堤量大,其清污、起捕等操作也较为方便。长方形池塘的长宽比以5:3为宜,这种长方形鱼池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管理操作方便,注水时较易形成全池的池水流转。
  但需结合当地地形的合理利用、常年风向和水体交换充分程度等。池塘可选择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形状。  然而不论何种形状的池塘,都应避免在池塘换水时出现涡流和静水区域。涡流指水流在池中某一区域形成定向的旋转运动,涡流使池中残饵粪便等污物较长时间滞留于池中而难以去除;池塘中静水区域又称死角,此类区域中养殖水体得不到有效交换,残渣污物难以清除,池塘出现死角多是因池塘形状、面积与进、排水口位置及流量不相适应而产生。
    池塘坡比为1:2。0~2。5,塘底向排水口处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便于干塘清池。池塘周围不宜种植高大树木和高秆作物,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力吹动,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流对水面的作用,从而影响池塘溶氧量的提高。
  ⑵ 面积和水深 就鳅鱼养殖来说,池塘面积不论大小都可以。  但主养鳅鱼池面积过小,虽有利于提高饵料鱼的密度,增加鳅捕食机会,减少其体能消耗,提高鳅生长速度,可水体环境不容易稳定;面积过大,所投饵料鱼不容易被鳅鱼吃到,同时产生吃食不均等现象,且池大受风面大,容易形成大浪对池埂造成影响,对其它管理也不方便。
  根据目前的管理水平,面积一般以0。  1~0。4公顷较为适宜,鱼种培育池面积可相对小些,以0。06~0。2公顷为宜(几百平方米也可)。养殖池深度100~120 厘米, 底层要有淤泥20~30厘米, 水深保持在40~60厘米,具体视饵料品种确定,以配合颗粒浮性饵料为主时,宜选浅塘,因为泥鳅是在水面摄食,摄食行为快速、准确,塘浅一点利于泥鳅抢食和减少体能消耗;以商品饲料作为饵料时,池塘可深一些。
    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如池水过深,深层水中光照度很弱,浮游生物数量不多,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也很少,并且受力所形成的对流作用也极小,而有机物残渣的分解需大量耗氧。尽管由于泥鳅的游动能造成部分上下层水的对流,但深层水还是经常缺氧。
  因此,池水过深对泥鳅养殖是不利的。另外,每个池塘宜设置一个鱼溜,鱼溜即池底的集鱼坑, 比池底深30~35 cm, 面积约为池底的5%, 其外沿可用预制水泥板围成,或砖石砌成。  设置鱼溜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泥鳅养成后集中捕捞方便。
  ⑶ 池塘布局。池塘改造应根据选址环境或原有池面积大小、形状以及历史情况等进行设计,可改造为单个或多个池,多个池又可分种苗培育池、商品养成池,或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合理布局。池塘布局应因地制宜,有利于灌排水、生产、运输,以并联方式为宜。
    并联指每个池塘直接从引水渠中取水或排出,注水一次性使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容易控制池塘水质;同时,池塘间彼此独立,对防止病害的交叉感染和药物的施用较为有利;因起捕鱼等原因断水也不影响其他池塘,生产中凡条件许可时均应采用并联布局。
  ⑷ 低洼地改造。泥鳅养殖的池塘应根据洼地地形条件和进排水流向开挖,因地制宜,以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为前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形状。  如洼地或池塘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应加以开改。
  改造池塘时应按上述标准进行,大改小;不规则改规则;并将池底周围淤泥挖至堤埂边,贴在池埂上,待稍干后拍打夯实,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又能为种植提供优质肥料。除新开池塘外,其他池塘经过一定时期的养鱼后,因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剩饵料等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池底逐渐会积存一定厚度的淤泥,对泥鳅养殖弊多利少,养鳅池塘要求有一定淤泥、淤泥深度在20厘米左右,因此每年冬季或鱼种放养前必须干池清除过多的淤泥,并让池底日晒和冰冻,改良底质,最好用生石灰清塘,每公顷用生石灰1500~2250千克,一方面杀灭潜藏和繁生于淤泥中的鱼类寄生虫和致病菌,另一方面中和土质,使池底呈弱碱性,有利于提高池水的碱度和硬度,增加缓冲能力。
    ⑸ 进排水设施 整个设施分进水控制闸、排水控制闸、导流通道及启闭装置等部分。其结构、位置的确定,应保证池水的交换充分以及生产的安全性。一般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 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 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排水口要用密眼网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
    ⑹ 防逃设施 泥鳅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只要条件适宜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一般主养泥鳅的土池四周池坡边设置防逃设施。防逃材料必须高出水面40 cm, 其材料可以选择网片、水泥板、硬塑料板、土工布等, 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防逃材料下埋至硬土中25~35cm。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农业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