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旱作农业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半数以上。位于昆仑山-秦岭-淮河-线以北,大致包括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是全国粮、棉、油总产量分别占各类全国总产量的37。5%、58%和40%,木材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 干旱区干旱区包括内蒙西北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伊犁盆地外的全部。总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0%。年降水量小于200-250毫米,光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 如有灌溉条件,即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质的产品。所以从农业生产角度,视有无灌溉条件,该区又可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即绿洲农业)两大类型。牧区内高山、沙漠、戈壁分布较广...全部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半数以上。位于昆仑山-秦岭-淮河-线以北,大致包括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是全国粮、棉、油总产量分别占各类全国总产量的37。5%、58%和40%,木材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
干旱区干旱区包括内蒙西北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伊犁盆地外的全部。总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0%。年降水量小于200-250毫米,光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
如有灌溉条件,即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质的产品。所以从农业生产角度,视有无灌溉条件,该区又可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即绿洲农业)两大类型。牧区内高山、沙漠、戈壁分布较广。草地面积仅占本区总面积的21%,天然草场多属于旱草原、半荒漠和荒漠草原,生产力很低,亩产鲜草仅数十公斤。
放牧的牲畜主要是山羊、绵羊、马、牛和骆驼等。经营管理粗放,抗灾能力弱。由于放牧过度,更加速了草场的退化。灌溉农业区,主要包括新疆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平原地带的绿洲,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灌区及内蒙的河套灌区。
依靠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的雪水和黄河水进行灌溉,灌溉农田的面积约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73%。系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种植业为主,栽种的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玉米、糜、谷、稻和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油料作物(胡麻、向日葵、油菜等)和瓜果类。多为一年一熟,南疆灌区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哈密瓜、无核白葡萄、新疆杏和长绒棉等驰名中外。非灌溉耕地约占本区耕地的27%,产量低而不稳。
干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区地域辽阔,由于气候、地势、地形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区内各地农业生产的问题不尽相同。牧区:(1)气候干旱、降水少,天然草场的牧草生长稀疏,加上牲畜超载,过度放牧,促使草原退化。
管理粗放,冬季饲草不足,抗灾能力弱。水资源不足,也是限制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2)牧区内有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稀疏,抗风蚀力差,土地日趋沙化。(3)由于不重视畜群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良畜种的引进和选育,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仍属自给半自给的畜牧业经济,商品率不高。
灌溉农业区:(1)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加上不合理的过量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宁夏银川灌区和内蒙的河套灌区尤甚,大约70-80%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2)做为西北、内蒙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把种植业放在灌区首位,勿庸置疑。
但对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重视不够,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过大,从而限制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例如,种瓜果、甜菜和长绒棉等)。(3)农田重用轻养,中、低产田忽视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从而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产量的提高。
(二)、半旱地区半干旱地区自东北向西南斜跨13个省和自治区,大致包括东北西部、冀北、晋北、陕北、甘肃中西部、内蒙部分地区、河北平原中部、青海部分地区及新疆伊犁盆地等。总土地面积约占北方旱区的29%,其中耕地、林地和牧地分别约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5%、10%和42%,年降水量平均为250-500毫米。
由于地势和纬度等不同,气候差异很大,年平均气温从0℃或0℃以下到8-10℃,≥0℃的积温从1500℃到近5000℃,无霜期100-200天,有的地区少于10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低温、霜冻、干热风等,低平地还有夏涝的危胁。
本区在我国旱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悠久的旱地耕作栽培历史。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麦、莜麦、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甜菜及豆类等。多为一年一熟,少许地区二年三熟,产量低而不稳,有些地区甚至不能做到粮食自给。
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等。水浇地面积约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4,分布不均。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从自然条件看,干旱是全区共同的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地势地形不同,又分严重风蚀和水蚀地区。
东北西部、长城沿线至宁夏、甘肃沙漠边缘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风蚀和土壤沙化严重。例如内蒙东部科尔沁沙地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20-30天。春季风速大于5米·秒-1。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为22天,最大风速达28米·秒-1。
该区也有水蚀问题。水蚀最为严重的是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分布于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东北部、山西大部和河南的西部。按地形地貌不同,又有旱塬和丘陵沟壑两种类型。黄土土层疏松深厚,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象西北地区有名的董志塬,原有面积为2300平方公里,现仅存4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由过去的300多万亩减至100多万亩。据统计,陕、甘、宁、青、晋诸省、自治区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竟高达16亿吨以上。该区冬春也有风蚀问题。水蚀和风蚀使用权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干革命旱瘠薄,农作物单产低,肥料、燃料和饲料矛盾突出,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从农业结构来看,农、林、牧的比例未能因地制宜。本区内的农牧区,垦殖过度,种植业比重过大,产量低而不稳。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加重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牧区的草场载畜量普遍偏高,致使一些天然草场退化。
由于饲草、饲料的不足,牲畜的抗灾能力低。而本区内以农为主的地区,忽视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提倡种草植树,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并开始重视调整农业结构,实行抗旱保墒技术,注意农、林、牧、副业的结合,农业生产形势日渐好转。
(3)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大部分仍处于小农经济范畴,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均低,无力扩大再生产。农田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少,广种(广牧)薄收,维持低水平的物质循环。不重视、也无力进行农、工、商的综合发展,生产和经济发展均相当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文化水平低。
如能针对上述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不断扩大再生产和资金周转率,改变半干旱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是指日可待的。(三)、半湿润易旱地区本区包括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吉林中部、辽宁西南-中北部、华中低平原、燕山、太行山、太岳山地部分地区、关中平原、山西省临运盆地及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等地。
面积只占北方旱区总面积的13。5%。地形地貌比较复杂,著名的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华北大平原、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及长治盆地等成为本区重要的农业基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为北方旱区降水较多的地区。
唯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光热资源较丰富(东北北部除外),但有低温、霜冻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无霜期南北差异很大,大致为90-220天。除东北偏北地区及一些丘陵山地一年一熟外,其余地区可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是北方旱区粮棉重要生产基地。
此外,经济作物中的大豆、烤烟、芝麻、向日葵、甜菜、油菜等是区内不同地区的重要产品。与北方旱区的干旱、半干旱区相比,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灌溉面积约为本区耕地面积的40%,对本区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
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1)区内盆地,平原地区的旱、涝、碱自然灾害较多。冬、春雨少,所以,春旱年年发生。由于雨水集中于6-8月,常多暴雨,雨季成涝时有发生,但有时亦出现伏旱、秋旱。
由于夏季多雨积涝,冬春干旱蒸发,在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大面积地发生了土壤盐碱化。(2)水资源的浪费严重。过度抽用地下水,造成华北平原多处出现地下漏斗。不合理的灌溉,加之土壤肥力低,大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
(3)在农业结构构成方面,有与半干旱地区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农区面积较大,忽视畜牧业的发展和适度的植树造林,是非常值得注意和必须加以改进的问题。农牧结合,满足城乡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也是促进本区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