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苏轼水调歌头的大意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6-10-01

0 0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词 牌 名。 相 传 隋 炀 帝 在 开 凿 大 运 河 时, 曾 制 《水 调 歌》, 唐 代 发 展 为 大 曲, “歌 头” 就 是 大 曲 中 的 开 头 部 分。
   此 调 又 名《中 秋 歌》、《元 会 曲》、 《凯 歌》 等, 双 调, 九 十 五 字, 以 平 声 韵 为 多, 也 有 用 仄 声 韵 和平 仄 混 用 的。   +||-|, +||—○。
   +-+|-|, +||-○。 +|--+|, +|--+|, +||-○。 +||--, +||-○。 +++, ++|, |-○。
   +-+|, -+-||-○。   +|--+|, +|--+|, +||-○。 +|+-|, +||-○。 水调歌头1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註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纷约汉陀白右黄疰蚁贰?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  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水调歌头2 作者:苏轼 快哉亭作1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2。长记平山堂上3,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4。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5。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6。堪笑兰台公子7,未解庄生天籁8,刚道有雌雄9。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0。 全部注释 1。快哉亭,在黄州。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纭罚??纾凑琶蔚谩? 2。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3。平山堂,见《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注。 4。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5。 谓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6。 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舟上船夫。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7。
   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 8。 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 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9。宋玉随侍楚王游兰台之宫时,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及"庶人之雌风"(见宋玉《风赋》)。刚道,硬说。上三句谓宋玉不明白庄子天籁自然的道理,强把风分为"雄风"与"雌风"。
   10。 浩然气,《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快哉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此二句谓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 "雌风"之别。
   此词写于元丰六年(1083),写得豪放而飘逸,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落笔两句,即展现出落日时分,水天相接,苍茫阔远的景致。然后再折回写新亭初建,本是张梦得建亭,苏轼游赏,这里却反客为主,谓"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
  下面不再正面描写快哉亭风光,而是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见,以迷?餍榫安嗝嬗吵牡鼻暗氖稻埃芽煸胀び肫缴教檬ぞ傲翟谝黄穑├舜实氖奔洹⒖占洹? 下片又回到眼前,前三句为静景,写江水之澄静。
    "忽然浪起"与前文恰成对比,写入一位在波涛中搏击风浪的老船夫,隐有自喻之意,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堪笑"以下五句,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全词大开大合,有静有动,有眼前实景,有回忆虚境,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精彩的议论,行文酣畅淋漓,正如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粗豪一派。
    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限情思。" 水调歌头3 作者: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者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1。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2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a括3,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4,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5,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6,千里不留行7。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8,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9,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10。 全部注释 1。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 2。  苏轼友人,名章?P。 3。?a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a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4。昵昵,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5。尔汝,互相以你我相称,表示亲近,犹言"卿卿我我"。 6。一鼓,《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填然,击鼓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7。《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司马彪曰:"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 8。跻攀,犹攀登。 9。冰炭,《盐铁论》:"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
    "本指两种不可相容之物。《庄子·人间世》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脏矣。"此谓颖师的音乐,使听者悲喜交战。 10。刘长卿《赴巴南书情寄故人》:"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 此词大约作于元祐二年(1087),乃?a括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而成。  除了这首《水调歌头》以外,苏轼还曾将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以至他自己的《红梅》诗等作品?a括成词。
   ?a括词实质上是 "新瓶装旧酒",内容虽为现成,仍属一种再创作。若原来的作品又是名作,珠玉在前,要不落抄袭之讥,非有良工之巧,实为难能。苏轼此词,巧妙地增减、变换字句,以适应词的结构、格律,亦有意无意间融入自身感慨,因而具备独特的艺术韵味,实不逊于原作。
     韩愈原诗写了五个音乐片断:前三个通过联想,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后两个则是音乐本身的对比:其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其一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
  每个片断都用了两句诗,甚具整饬跌宕之美。  苏轼完全保留了原诗的这方面内容,而将描写风格的三个片断置于上片,描写音乐对比的放在下片。同时按词之体制,对词句进行伸缩改换,增加宛转流畅之风味。
   对前两个音乐片断,苏词均将韩诗的简单概括扩展为一个细致的场景。写乐声温柔婉转,增加"灯火夜微明","弹指泪和声",将儿女之态,描写得更为细腻动人。  写乐声慷慨激昂,加入"一鼓作气"、"千里不留行",使勇士形象更为一往无前。
  从而使截然不同的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更为鲜明。而后乐声从激昂变为悠远,苏词以"回首暮云远"衔接,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则"回首"者,或即为前文之"轩昂勇士",使原本各自独立的音乐片断间有了内在的联系。
     下片前半段写音乐对比,苏轼虽然同用韩愈的比喻,却不为人注意地改换了原诗的表述:韩诗以孤凤突出清扬的乐声,苏轼却以凤凰不鸣,写出"留白"的特殊效果。韩诗以"一落千丈强"突出音乐前后高低对比的突兀,苏轼却以"一落百寻轻"写出从高低转换之间的飘逸自在,更有余音袅袅之感。
     最后直抒听者的感受,苏轼略去了韩诗中"嗟余"几句,直接以"烦子指间风雨"总上启下,形象而简捷。"无泪与君倾"比"湿衣泪滂滂"更进一步,作者此时肠中之郁结,比泪下滂沱更为不堪。
   水调歌头(盟鸥)4 作者: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2。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3。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4笑汝痴计5,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6,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全部注释 1。盟鸥:《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后以"狎鸥"指隐逸。 2。翠奁:绿色的镜匣,这里代指镜子。 3。"凡我"三句戏拟古代会盟用辞,《左传·僖公九年》:"齐侯盟诸侯于葵丘,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又黄庭笺《登快阁诗》有"此心吾与白鸥盟"。莫相猜:张耒《观鱼亭呈陈公度》有"近人鸥鹭不相猜"。   4。"窥鱼":张守《汴上雨霁》有"柳陂浓浅鹭窥鱼"。 5。
  "痴计":黄庭坚《跋李伯时憩寂图》有"谁当作此痴计"。 6。畴昔:往昔。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稼轩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实际所写并非闲适情趣。
     上阕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达了词人摆脱官场后的宁静心情,但宁静中又流露几分孤寂,试想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如今却只能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
  妙在词中表面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出之,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下阕看似娓娓抒怀,然而其语愈缓,其意愈切,天地之在,知音而在?情何以堪!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细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  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
    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
  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  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
  「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  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
  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
    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
  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
  “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  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
  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  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2。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
    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
  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  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
    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
  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  这种。

2006-10-01

153 0
苏轼的水调歌头讲的是中秋节一个人在举杯邀明月,对月怀人,想自己的弟弟子由,然后从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最终回归到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就是全词的内容。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