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司马相如是什么人?

相如是什么人?

全部回答

2016-06-02

61 0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西汉人。司马相如生活在汉代初期走向鼎盛 之时,这个时期的思想、世风也在转变之中。但是,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文人,仍然兼具纵 横家的精神、气质。
  东方朔的高自称许,便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司马相如身上的策士遗风更为 明显,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君主的随时进谏,他事景帝时意不自得便免官他就,表现出很强 的独立精神。  而他又不同于东方朔、枚皋。
  他谏说、论事,宗旨严正,具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即使在极端铺张的文学创作中,也多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即要有所讽喻、有所针砭,注重自己 作品或言论的社会效果。正是基于这一点,他受到君主的信任,被朝廷委以重任。
   《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伟大成 果。  这两篇作品不是作于同一时期。《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作为梁孝王宾客时期,《上林赋》 作于武帝召见的时候,前后相差10年。
  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 的上下章。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表明他们 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于齐,齐王盛待子虚,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猎。
  畋罢,子虚访问乌有 先生,遇亡是公在座。子虚讲述齐王畋猎之盛,而自己则在齐王面前夸耀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 在子虚看来,齐王对他的盛情接待中流露出大国君主的自豪、自炫,这无异于表明其他诸侯国都 不如自己。
    他作为楚国使臣,感到这是对自己国家和君主的轻慢。使臣的首要任务是不辱君 命,于是,他以维护国家和君主尊严的态度讲述了楚国的辽阔和云梦游猎的盛大规模。赋的后 半部分是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
  他指出,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 乐而显侈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地域的辽阔、物产的繁富和对于物质享乐的追求, 同君主的道德修养是无法相比的,是不值得称道的。
  从他对子虚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他把使臣 的责任定位在传播自己国家的强盛和君主的道德、声誉上。而子虚在齐王面前的所作所为,恰 恰是诸侯之间的比强斗富,是受已经过时的思想观念所支配。  作品通过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 评,表现出作者对诸侯及其使臣竞相侈靡、不崇德义的思想、行为的否定,表现出较鲜明的讽喻 意图。
   在《上林赋》中,亡是公以“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一语起势,将全篇的意蕴提到一个新 的高度。在作者看来,子虚自炫物资繁富、奢侈逾度的思想最为浅陋;乌有先生重精神、尚道义, 从较高的基点上对它进行了否定。
    然而,乌有先生谈话的思想基点,乃是诸侯国中较有识见的 贤臣思想,它与大一统的盛世强国的精神,尚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亡是公针对他们二人共同的 失误给予了总体批评,然后笔锋一转,以上林的巨丽之美否定了齐、楚的辽远盛大,使诸侯国相 形见绌。
  在作者的笔下,居于这个庞大帝国统治中心的天子是个既懂得享乐奢侈、又勤政爱民、 为国家的长远打算的英明君主。   在《上林赋》中,作品的宗旨得到进一步升华。亡是公所描绘的盛世景象成为“猎乃可喜” 的前提条件。
  他不再停滞于乌有先生所力主的对道义的追求,而是从天子对后世子孙的垂范作 用,从天子对人民、对社稷所负使命的角度来看待畋猎之事。他要以自己所构想出的盛世蓝图 及对畋猎的态度诱导君主,从而达到讽谏的目的。
     《子虚赋》、《上林赋》的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散文开头领起全文,中间若干段用韵文铺叙, 篇末又用散文结尾。作品气势恢宏,波澜起伏,而又气脉贯通、一泻千里。这两篇作品句法灵 活,用了许多排比句,中间夹杂长短句。
  在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时,司马相如大量采用短句,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主要用三言,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因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 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揩模。
   在司马相如的作品中,《长门赋》也是受到历代文学家称赞的成功之作。这篇赋以骚体写 成,幽怨深婉,情味隽永,匠心独具,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的口吻 写成。    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幸临。
  
  她独自徘徊,对爱的企盼与失落充满 心中。她登上兰台遥望其行踪,只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雷声震响,她以为是君主的车辇,却 只见风卷帷幄。在确信君主不会幸临之后,更加感到孤独。她援雅琴以寄愁思,听到的人都悲 伤流泪;睡梦中君主在自己身旁,醒来后尤感悲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