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盛和肝气是什么意思着两天不
肝气、肝火、肝风是以肝病中常见的以病因命名的病症。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病的证候学特征以实为主,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历代文献中也有阐述,但以清代王旭高氏著《西溪书屋祖话录》的“肝病证治篇”最详,它首先指出,肝病有肝气、肝火、肝风之别,三者同源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各异,对肝气、肝火、肝风的分析论治都较全面补充前人学说很多,迄今在临床上仍有应用价值。 肝气、肝火、肝风,在病理机制上有相互关系如下:情志郁结—肝气有余—肝火—肝火旺盛—肝风内生,但三者在临床上每每错综互见,应辨认其各有的主证兹分述如下。
1 肝气
肝气是指情志郁结不畅所致的疾病。
1。...全部
肝气、肝火、肝风是以肝病中常见的以病因命名的病症。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病的证候学特征以实为主,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历代文献中也有阐述,但以清代王旭高氏著《西溪书屋祖话录》的“肝病证治篇”最详,它首先指出,肝病有肝气、肝火、肝风之别,三者同源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各异,对肝气、肝火、肝风的分析论治都较全面补充前人学说很多,迄今在临床上仍有应用价值。
肝气、肝火、肝风,在病理机制上有相互关系如下:情志郁结—肝气有余—肝火—肝火旺盛—肝风内生,但三者在临床上每每错综互见,应辨认其各有的主证兹分述如下。
1 肝气
肝气是指情志郁结不畅所致的疾病。
1。1 病因 忧虑太过、悲哀动中,致使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央其疏泄功能。《灵枢·本神篇》曰:“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又《举痛论》云:“思则气结”,是以忧思虑太过,能影响脾胃的消化力。
《灵枢·本神篇》又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又云“随神往来谓之魂”,说明肝与精神活动的关系密切,郁结不开,气机遏郁,肝木失其条达之性,则肝气郁而致病。
1。2 辨证 肝气肆横,不独本经自病,且能累及他脏,出现侮土乘胃,冲心、犯肺等证。
在临床上必须加以区别:①肝气自郁。主症:胸满,两胁胀痛,经常抑郁不乐下至少腹部皆可作痛,在女子更有月经不调。②肝木乘土。主证:脘腹胀痛、胃呆食少、神疲肢乏无力、呕逆吞酸、嗳气频作。③肝气上犯心肺。
主证:犯肺则气逆作咳,胸骨附近胀痛,冲心则气厥剧痛。
脉象与舌苔:轻者,肝气尚未犯土,舌苔如常,脉象小弦;挟痰湿者,舌苔腻,脉濡滑,是木来克土,脾失运化,乃生痰湿,脾气被遏,化火伤阴者,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乃肝气化火伤阴劫津病情较重。
肝气郁结以胁痛为主要症状,如系本病累及他脏腑者则先见胁痛,后见其他脏腑症状,如系其他脏腑病累及者则先见其他脏腑病证而后见协痛。
1。3 治法 肝气治法极多,临床根据证因施治,有疏肝、泄肝、平肝、缓肝、养血柔肝、活血通络等各种治疗方法。
1。3。1 疏肝 疏肝是肝气郁结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经曰:“木郁达之”之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不宜抑郁,故肝气郁于本经者,宜以疏肝理气,所以疏肝之法“以散为补”,散者,有升发柔达之意,凡肝气郁结胸协胀痛者,宜用疏肝法。
主方:逍遥散。功效:疏肝解郁和营。
方解: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抑郁则气机不畅,而致胸胀胁痛,本方用归、草为君,功在营血,血流通畅则肝之作用无阻关,因肝病能侮土、脾受肝制则运化失职以术、苓培木,防患于未来之计也,柴胡能疏泄肝气,以解其郁结,薄荷,生姜2味为引以辛散助其作用,更以甘草调和诸药,服此则郁结之气可消,两胁胀甚加郁金、香附、青皮、橘叶、苏梗理气之品。
加减:气郁湿以内生,以四七汤,越鞠丸为主,四七汤主要功效为理气解郁,降逆化湿,其中半夏、厚朴,辛以散结化湿,茯苓和胃祛湿,苏叶理气散郁,越鞠丸功效为理气解诸郁,费伯雄云:“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从何有?”此方治肝气郁逆以香附为君加入木香,郁金胀满甚者加枳实,厚朴,初起有寒加吴茱萸,玉桂,日久化热加川连。
1。3。2 泄肝 肝气横逆,侮土乘胃,脘腹胀痛,呕逆嗳气,宜泄肝和胃。
主方:金铃子散或左金丸为主。功效:金玲子散疏肝降逆止痛,左金丸和胃降逆。方解:金铃子散以金铃子苦寒降逆,疏肝泄相火,元胡理气活血止痛。
左金丸以黄连合吴茱萸,有辛开苦降之义,加川椒、玉桂辛以通阳,加乌梅、白芍酸以和阳,散寒泄热,调和阴阳有祛邪安正之意,适于疏肝治法之后,病情复杂者用之。
1。3。3 平肝(镇肝) 肝气上逆不仅脘腹痛而有呕逆,渐至头昏目眩,甚则突然气厥,逾时而醒,亦有气逆作咳,气平即止,治宜平肝镇逆。
主方:旋复代赭汤。功效:平肝镇逆。方解:旋复花消痰下气,代赭石重镇降逆,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半夏和胃祛痰。
1。3。4 缓肝 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内经》“急则缓之”之法也。
中气虚弱,中脘疼痛饥则更甚饱时则减。
主方:小建中汤。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解:本方为桂枝汤重用加饴糖,饴糖合甘草、桂枝、甘温相得,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禁忌:本方阳虚火旺者忌用。
加减:如脘腹胀痛显著者是脾虚木强,宜以培土泄肝木法治之,培土为重,泄木为次,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白芍,吴茱萸之类,香砂六君子汤功效为健脾胃,补气燥湿、化痰、补而不滞、以木香、砂仁行气化滞,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虚,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1。3。5 活血通络法 脘腹痛已久,曾与疏肝药不应,是营气不调,脉络瘀阻,所谓“初痛在经,久痛入络”。是也久痛入络症状主要为两胁痛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呈持续性或有压痛。
主方:旋复花汤。
功能:行气、活血、通络。方解:旋复花行气入络,行降活血通络,加入桃仁、郁金、泽兰叶、丝瓜络其效更益。
加减:如病情较深者宜用虫类搜剔,以大黄虫丸重治,大黄虫丸主要功效为破瘀通络,缓中补虚《金匮血庳劳病篇》“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二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其中大黄虫、水蛭、蛴螬、桃仁、干漆等为破血化瘀之利,甘草、芍药、缓中补虚、生地补血,瘀血去则络通,然后能生新血、新血生则营气和而病除。
1。3。6 养血柔肝(敛肝) 病久不愈,阴血大亏,脾胃不健疏之不应或反更甚者。
主方:一贯煎。功效:滋阳养血,生津柔肝。方解:沙参、麦冬养阴生津、生地、杞子、归身养血柔肝,川楝子顺气止痛。
加减:若胁下胀满作痛,宜柔用敛肝药加入乌梅,白芍、木瓜、若素体血虚胸脘胁腹等部,时痛时止,曾服疏肝药不应者,宜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饮功效为滋水柔肝,以六味地黄汤加入归、芍等,滋阴养血,柴胡疏肝散郁,山栀清肝、丹皮、龟板、鳖甲、牡蛎之类合乎“久痛属热”之意如见阴血亏而无热者去丹皮、山栀。郁不离气初病不兼香燥之品以求速效如香附、砂仁、木香、乌药、沉香之类,久病宜取平和可用绿萼梅、陈香橼、佛手、代代红,金橘饼等顺气而不燥之品,临床上应用较广疗效亦佳。
肝气最后都能化火,但初起宜散不宜清,香燥之品不宜久用,如发现无苔,或黄燥时,更不宜用,治疗肝气,先以疏散为主,肝以散为补,凡理气药,均能疏肝,病久入络者,当以和血通络,肝阴亏者,以柔肝为主,此外,肝气中,每易影响心肺所以安神清肺亦为重要。
2 肝火肝火临床上辨证论治可分为实火、虚火、郁火三种。
2。1 病因 有怒气伤肝,肾水不足,气郁化火之分。
2。1。1 恼怒伤肝肝火上逆(实火)恼怒系精神上受到极度刺激,致伤肝、肝火被迫而起,火性上炎,故多上逆,平素肝旺的人往往有头晕胀痛的症状。
2。1。2 肾水不足(虚火) 水不涵木,致相火妄动,肝为肾之子,如肾水亏不能涵木,木少滋养则肝阳偏盛,虚火上扰。
2。1。3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郁火)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如肝气郁结不散,久而发展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亦即木能生火之义。
2。2 辨证
2。2。1 实火 主证:头痛眩晕,目赤面红,口咽干燥,性情暴躁,溲赤而短,大便秘结,脉弦数有力,舌苔黄,舌质红。2。2。2 虚火 主证:颧红骨蒸,烦躁不寐,耳鸣眩晕,嘈杂易饥,头面烘热,脉弦细而数,重按无力,舌淡嫩无苔。
2。2。3 郁火 主证:胁肋胀痛,寒热往来,呕吐酸苦乳房结核,舌质红,脉弦数。总之:一般实火症状,终日不熄,虚火则日轻夜重,郁火则时作时止,其他实火,郁火都可见到胁痛耳肿痛等症。
2。
3 治法
2。3。1 实火 (1)清肝: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汤方解:羚羊角、菊花、夏枯草、石决明清肝降火、生地、白芍、龟板、养阴滋肝、柴胡、薄荷、蝉衣、散郁清火,轻者去羚羊角,重者去柴胡,薄荷、蝉衣加栀子、黄芩、川连、竹叶之类、如木火刑金,当养肺阴以清金制木,可加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膏、蛤壳、枇杷叶等。
(2)泻肝:胃肠燥实者宜用泻肝法,当归龙荟丸或龙胆泻肝汤主治,但火盛者,每多伤阴,故在泻火之后,以用清养诸法。
当归龙荟丸方解:主治肝胆火旺,头痛便秘,龙胆草、黄芩、黄连、栀子、黄柏、青黛、芦荟,均系苦寒泻火之剂故佐以当归养血补血,姜汤辛温为引加木香、射香顺气通窍。
龙胆泄肝汤方解:泻肝胆实火,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泻肝肺三焦之火,泽泻、木通、车前子、通利泻火、当归、生地养血补阴,甘草调和诸药。
2。3。2 虚火 水亏肝火盛的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