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战国策是什么时候编撰的?是在史记成书之前吗?

全部回答

2006-05-03

0 0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言睿语,他们旁征博引,机锋敏睿,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战国策》大约是秦汉间编撰起来的一部史书,作者和确切成书年代已难考证。盖当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杂编,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后经刘向整理,才定名为《战国策》。
  不过不是一部系统的史书,只能算是一部史料杂编。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 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 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 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 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 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 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 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 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 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 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 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 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 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 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 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 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 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 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 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 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 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 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 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 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 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 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卫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 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 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 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 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 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 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综上所述>当早于>成书之前问世。 。

2006-05-03

486 0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在史记成书之前。

2006-05-03

513 0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秦。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齐策》中记颜?呒胄酰鹾簦骸?咔埃 ?咭嗪簦骸巴跚埃 彼固咸喜痪芈壑ち斯奘吭虮赝觯省笆抗蠖跽卟还蟆钡牡览怼!肚夭摺分性扪锼涨兀疤厍钕锞蛎派;?ㄊ嘀俊保词沟谩疤煜轮螅蛎裰冢鹾钪背贾ǎ杂鲇谒涨刂摺薄U獾比皇强浯蟮模饪浯笾邢允玖瞬呤棵堑淖孕牛彩瞧矫裰杏乓烊宋锏淖孕拧?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  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