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却被万人唾骂,为什么?

三国中,诸葛亮定计三分天下,实为偏安一隅,让人千古传颂。而秦桧也偏安一隅,却被万人唾骂,为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1-18

0 0
     原因不难。诸葛亮时代,刘备是一个白手兴家的人。他们蜀国后来仅有一个荆州,除了刘备是皇室人员之名外,就无所依恃。军事力量他显然无法和魏国和吴国相比。至于说人材,也偏向多是文士为主。
  而最重要的是,他们进入了三国对立的局面。在这个局面,只要一个国灭掉另一个国,意味着第三个国将会胜利或失败。   诸葛孔明提议的三国局面,其实和鲁肃的想法一样。这证明英雄的所见略同。
  为甚么一定要天下三分呢?答案简单,你是刘备,你灭了吴国,难道在激战后你还有能力灭魏国吗?相反灭了魏国,你也知后果是如何。如果蜀吴两国合力灭了魏国,那么在土地瓜分上又如何取舍?吴蜀也会因分地上起纷争,最终不又是兵戎相见,始终都是一个弱势国会被灭。
     诸葛孔明的天下三分不仅为了蜀国本身,其实是为全中国带来一阵子和平。至少三国的局面持续了很多年,生灵也不至于涂炭。(当然也谈不上绝对和平,但比起黄巾之乱、群雄并起时和平得多) 但是秦侩那种是以一对一的局面也要言和,在自己有优势的情况下也要言和,在自己国土面积比人大,人材比人多的情况下也要言和。
    最后导致中华民族受尽欺凌,生灵涂炭。 试问君怎会想到把两者放在一起? 。

2006-01-22

69 0
蜀汉与南宋有本质上的区别.刘备原本无立足之地,不得己夺刘璋之地才得以安身,又思图中原,怎能说偏安一隅呢?

2006-01-19

88 0
    亮决非始终要偏安一隅。《隆中对》中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是《三国志》之记载,非演义也)。 当时刘备势力太弱,三分天下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当然三分只是第一步 而后要北伐的,后来诸葛也确实做了,但限于实力终不能成功。

2006-01-18

87 0
楼上说的有道理但不准确,诸葛亮绝对不是出于为了和平而要三分天下。 当时刘备势力太弱,三分天下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当然三分只是第一步 而后要北伐的,后来诸葛也确实做了,但限于实力终不能成功。所以杜甫才有 “出师未截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之叹。他和秦桧是有本质区别的

2006-01-18

85 0
     诸葛亮决非始终要偏安一隅。《隆中对》中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是《三国志》之记载,非演义也)。   在后来的实践中,诸葛亮也是这样做的,他曾率大军六出祁山讨伐曹魏,目标直指一统华夏。无奈蜀汉气数已尽,非人力而能回天。 至于秦桧,身为南宋宰相,却私通金国,伤天害理谋害忠良,虽然高宗赵构难辞其咎,但秦桧为千古奸佞罪臣,已是盖棺论定,毋庸疑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小说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小说
小说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