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左传>

往往能在叙事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现在,请你详细说出一文中,作者如何凸现郑庄公,共叔段,武三人的性格特征.

全部回答

2005-12-14

67 0
    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圣,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风雨雨等闲而过,把握主动永不言败。
  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一。   郑庄公在历史上的最大作为,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小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点儿事功也算不得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但若从郑庄公所作所为所体现的政治技巧来考察,就不能不让人对他表示佩服了。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一为遇事能忍。  苏轼《留侯论》有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姬段串通一气,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他能做到隐忍不发。
    姬段想占好地方,他就把姬段分封到京地;姬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意的样子,忍下一时之气。其后,姬段的肆无忌惮、得寸进尺之举,让郑庄公的臣子们都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力劝庄公早早应对,以免祸起萧墙,可郑庄公还是隐忍不发,以“不义,不昵,厚将崩”的理由婉言拒绝。
    郑庄公的遇事能忍,还反映在他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问题上。面对年少气盛的周桓王的作梗为难,他努力克制内心的恼怒,主动前去王都朝拜周桓王,希望藉此来缓解长期以来彼此间的对立情绪。
  谁知周桓王并不买账,给郑庄公吃了个闭门羹,让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接着又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让他与身为左卿士的郑庄公分庭抗礼,并强行向郑庄公索取了邬、苏、刘、?等四座郑国城邑,公开给郑庄公以大的羞辱。
    虽然使得郑庄公气不打一处来,但他最终还是按捺住了怒火。所以,遇事能忍,便成了他的性格特征。老谋深算,工于心计,这正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二为出手能狠。
  郑庄公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在周桓王打击面前的退让,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
  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可笑的是,他的对手却对此茫然无知,把郑庄公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误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乎步步进逼:姬段动员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周桓王大举起兵进犯郑国纵深之地。
    谁知他们忘乎所以的举动,恰好为郑庄公痛下决心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予对手以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战于葛,用新型的“鱼丽”阵法杀得周室联军人仰马翻,落花流水,连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负伤。
  可见,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就又准又狠,雷霆万钧,摧枯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  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三为善后能稳。
  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郑庄公在这方面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
  当挫败姬段的叛乱阴谋、迫使他逃窜共地后,郑庄公便不再追击,因为他知道,姬段此时已惶惶似丧家之犬,实在不值得继续花功夫去对付。另外,由于郑庄公母亲姜氏在这一叛乱事件中曾扮演过很不光彩的角色,让郑庄公内心既痛苦又愤恨,但为了社稷大局,他最终还是与姜氏和解了,“遂为母子如初”,赢得“孝”名,在政治上替自己捞足了分数。
    至于葛之战善后问题上的作法,更反映出郑庄公的机心深密。当郑军大获全胜,祝聃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之时,郑庄公头脑异常冷静地表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遂下令停止追击,放对手一马。不仅如此,他还在当天晚上派专人前往周军大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从而给周桓王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使得双方的关系没有闹到彻底破裂的地步。  既赢得了利益,显足了威风,又留有了余地,杜绝了后患,左右逢源,一石二鸟,这更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歌台舞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气风发的郑庄公的“小霸”事业,早已事过境迁,烟消云散。然而,郑庄公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意识却依旧让今之读史者叹服。  的确,从更深的层次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又何尝不可以成为今天从事国际战略角逐的有益借鉴。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
        郑庄公封给弟弟共叔段一个叫“制”的地方,武姜并不满足这个封赏,要他给弟弟改封一个叫“京”的地方,郑庄公没有拒绝,欣然同意了。于是人们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共叔段依仗着母亲对他的宠爱,认为哥哥拿他没有办法,就不断扩充势力,欲与郑庄公对抗。  大臣们见了非常着急,都来劝说郑庄公,让他加以防范,以免羽翼养成,造成后患。
  郑庄公却说:“看看再说吧。”似乎对共叔段的野心并无限制。    不久,共叔段便把自己的势力扩充到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进一步暴露了他反叛的野心。他集结兵力,修治城廓,打造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都城了。
    他还与母亲武姜商量好,里应外合,谋取国君之位。    对于这些情况,郑庄公似乎并不在意。他依旧按规定的时间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共叔段认为郑庄公不在都城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来袭取都城。
  他还假借郑庄公的名义,说是来帮助守卫都城的。    谁知郑庄公在都城附近埋伏了大量的战车和士兵,阻击了来袭都城的共叔段。  见阴谋暴露,共叔段便退兵回到京城,不曾想郑庄公已经派兵占领了京城,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便逃到鄢地去了,郑庄公派兵追到鄢地。
  共叔段在逃亡的过程中,被迫自杀了。这样,共叔段谋反行为大白于天下,而郑庄公的行为是为了保卫国家的权力。   其实,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纵容支持下,早已有了篡位的意图,对此,郑庄公并不是不知道,但在最初的时候,共叔段并没有暴露他的罪行,同时又有母亲的保护,他只得慢慢忍受,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后来,共叔段的叛意已露端倪,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如果郑庄公此时采取行动的话,仍会落得个凌母欺弟的不义名声。直到共叔段谋反日期已定,并且正式开始行动了,郑庄公才断然采取行动,一方面开展宣传攻势,另一方面用武力给予镇压,让国人了解共叔段的真面目。
  结果是,共叔段众叛亲离,兵败自杀,而郑庄公又显得宽宏大度,仁至义尽,这便是郑庄公的高明之处。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王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公主,公主姓姜,人称武姜王后。
  武姜王后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庄公,和次子共叔段。长子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不是头前脚后,而是脚先出来,情况十分危险,差一点要了武姜王后的命。因此武姜王后从小就不喜欢郑庄公,给他取了个小名就叫做寤生,意思就是逆生,倒着出来,不吉利。
       武姜王后非常溺爱次子共叔段,一心想让共叔段当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但是郑武公坚守长子嗣国的传统,一直到死都没有答应她。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承王位。
  武姜王后还不死心,暗地里帮助次子共叔段招兵买马,想从哥哥手中夺取王位。当时宗室里的王子一般都会得到一块封地,于是武姜王后便向郑庄公请求,让郑庄公把名叫制的城邑封给共叔段。  制就是今天河南荥阳的虎牢关。
  这个地方是郑国的战略要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处。郑庄公知道母后的企图,没有答应,推辞说:“制这个地方太危险了,经常有战乱,当年虢国的国君就是死在这个地方的,这对弟弟不好,我不能给他。其他的城市他想要哪一个都行。
  ”于是武姜王后就向郑武公索取京这座城邑,郑武公同意了。     京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城邑,共叔段得到京之后,又不断扩大范围,加高城墙。郑国的大臣祭仲对郑庄公说:“亲王封地的都邑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下等都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如今共叔段的都邑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标准,国君你将面临危机了。
  ”郑庄公说:“没有办法啊,是母后替他请求的,我怎么能违背母后的意愿呢?”祭仲说:“王后溺爱共叔段,她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最好还是早早地惩办共叔段, 将来他势力强大了恐怕就不好收场了,他毕竟是你的亲弟弟啊。
    ”郑庄公说:“你就慢慢等着看吧,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一边经营京邑,一边又向郑庄公要求,把西鄙和北鄙这两块地方也划作自己的封地。郑庄公的大臣公子吕说:“如果把这两块地方给他,郑国其实就如同分裂成两个国家了。
  你如果答应他,恐怕连我也考虑到底该辅保哪一个国王了。  如果你不给他,那我就请求您尽早除掉这个祸患,不要让老百姓变心。”郑庄公说:“不用着急,他这是自取灭亡。”于是就真的把那两块地方给了共叔段。
  共叔段得寸进尺,很快就把自己封地的边界扩展到国都附近。公子吕急了,催促郑庄公说:“可以了,不能再忍了,等到他实力再增加,恐怕众人都会去投奔他了。  ”郑庄公说:“像他这样无情无义,连亲情都不顾的人,越是嚣张毁灭得越快。
  ”   在郑庄公一再忍让之下,共叔段终于完成了叛乱的准备,士兵军械全都齐备将要攻打郑庄公。武姜王后和他秘密联络,准备作为内应,到时候为共叔段开启城门。郑庄公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得到叛乱日期的情报之后,郑庄公说:“可以行动了。
    ”于是派公子吕带兵攻打共叔段。郑庄公的部队一到,共叔段领地内的士兵百姓立刻背叛了他。共叔段多年苦心经营叛乱力量转眼间土崩瓦解。共叔段只好逃亡到国外去了。   在这场变乱中,郑庄公对自己的母亲武姜王后非常伤心。
  他将武姜王后驱逐出国都,贬到颖城,并且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但是毕竟母子亲情难舍,母亲被赶走不久,郑武公就感到后悔了,但是他已经发出了誓言,无可更改了。   大臣颍考叔看出来了郑庄公的心思,一心想重新撮合这对母子。
  有一次,郑庄公赐宴颖考叔。席间,颖考叔把好吃的肉食都挑出来放在一边不吃。郑庄公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为何。  颖考叔说:“我已经吃过国君所赐的饮食了,但是我家里的老母亲还不知道国君的食物是什么滋味,请让我把这些肉留下来,带回去给母亲吃吧。
  ”郑庄公听了之后有感伤怀,叹息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没有啊!”颖考叔故意问他为什么,郑庄公便把他的思母之情将了出来。颍考叔说:“您不必忧虑,母子之情就是誓言也不能阻隔。  如果您派人挖一条隧道通向地下,一直到见到泉水为止。
  那时候,您和武姜王后就在隧道中见面,谁能说那不是黄泉相见呢?”   郑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意见,真的撅地及泉,挖成了一条隧道,和武姜王后“黄泉相见”。走入隧道时,郑庄公心情十分激动,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子相见之后,携手而出,翻然悔悟的武姜王后也感慨地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母子两个从此尽弃前嫌,共享天伦,传为千古佳话。
       这则故事在中华文明史上广为流传,我们常用的成语:黄泉相见;其乐融融;多行不义必自毙,都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这则故事感人之处在于,它说明了一个真理,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是割舍不断的。
  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深刻的教训。武姜皇后的糊涂偏心,共叔段的愚蠢贪婪,郑庄公的宽容大量和正确的处事方法。  其实这则故事虽然发生在帝王之家,但是相同的故事却无时无刻不发生在千家万户。
  希望我们都能有郑庄公那样的睿智,家和万事兴啊。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