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如何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何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全部回答

2022-03-22

0 0
    意思是: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具体是说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学生也应该有信心超过老师,这才是最完美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所以,为师与为学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对的,老师与弟子的角色也可以相互转换。
  自己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懂了之后,又可以为人之师了。  扩展资料这句话出自《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2016-08-26

118 0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见唐•韩愈《师说》。 这两句大意是:做弟子的不一定不如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各方面都比自己的学生高明。 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名句,哲理性很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特点与优势,否则社会只能退化而不能发展、进步。  学生不一定不如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事事都比弟子高明。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对于奖掖后进,解放思想,鼓励学生的超越意识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此名句经得起历史检验,富有无限生命力,表现出韩愈进步的教育思想。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