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五大信用卡品牌
(一)维萨国际组织(VISA International)及其VISA信用卡
维萨国际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建立一个由全世界银行参与的非股份、非营利的国际性组织,以期建立一个独立的全球电子授权清算网络。 经过20多年的努力,VISA国际组织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2,000多个会员机构,经营网络覆盖全球,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支付系统。
1.VISA国际组织的产生
维萨国际组织的前身是美国“美洲银行信用卡公司”。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不少银行发行银行卡,但由于各家银行分散经营,发卡数量有限,业务收入难抵成本开支,加上零售商店不愿意接受多家银行提供的信用卡...全部
(一)维萨国际组织(VISA International)及其VISA信用卡
维萨国际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建立一个由全世界银行参与的非股份、非营利的国际性组织,以期建立一个独立的全球电子授权清算网络。
经过20多年的努力,VISA国际组织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2,000多个会员机构,经营网络覆盖全球,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支付系统。
1.VISA国际组织的产生
维萨国际组织的前身是美国“美洲银行信用卡公司”。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不少银行发行银行卡,但由于各家银行分散经营,发卡数量有限,业务收入难抵成本开支,加上零售商店不愿意接受多家银行提供的信用卡,使不少中小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难以维继。为扭转银行卡经营业绩不佳的状况,曾于1958年发行过“美洲银行卡(Bank Americard)”的美洲银行在1966年成立了专营信用卡业务的“美洲银行卡公司”,吸收了美国多家中小银行加盟联营。
为了扩大美洲银行卡的势力范围,美洲银行卡公司在立足于美国市场的基础上,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20世纪70年代,美洲银行卡公司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国际领域。1974年,在美洲银行信用卡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IBANCO)”,同年采用“VISA”作为该组织的标志,VISA国际组织正式成立。
VISA国际组织是一个按地区进行组织和经营的跨国会员机构,总部设于美国洛杉矶的卫星城圣曼托(St。Manto)。为了实施全球经营战略,VISA分为6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跨国组织:亚太区(AP);加拿大区(CANADA);欧盟区(EU);中欧和东欧、中东和非洲区(CEMEA);美国区(USA);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区。
VISA国际组织实行董事会负责制,董事由每年举行一次的会员年会选举产生,由23名董事组成,除VISA国际组织总裁为当然成员外,其余董事均为各主要会员的领导人。VISA国际组织内有国际董事会和地区董事会。
VISA的会员由银行、信用社、房屋互助协会等金融机构组成,每一会员均有权参与VISA经营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投票权按照会员的年交易额在会员中进行分配。为了规范VISA国际组织和会员的经营行为,会员共同制定了《VISA国际组织运作规章》。
只要会员遵守制度,即可以针对本地区市场状况推出VISA产品。从这一意义上讲,VISA国际组织既注重全球发展战略的整体性,又给予会员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各地区的市场开发潜力。
VISA国际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会员组织,其资金来自两个渠道:会员根据信用卡消费额每季度支付的服务费;会员向VISA国际组织交付的VISA通信网络(VisaNet)的使用费。VISA国际组织通过提供以下服务满足会员的需要:管理VISA拥有的商标使用和会员之间交易的规章和规则;入会会员在工业和市场事务领域提供通讯和支持服务;风险控制和授权服务;清分和结算服务等。
VISA国际组织并不直接向持卡人发卡,也不与特约商户直接发生业务关系,而是为会员提供一个经营框架,在框架范围内,会员可根据既定的章程和规则向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在全球范围内的VISA产品与服务项目,自行决定经营模式、经营规则及收费标准,旨在激发会员的竞争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
有两种会员角色可供选择,一是发卡行,二是收单行。(1)发卡行。向客户发行VISA信用卡的会员即发卡行,其客户为持卡人。发卡行和持卡人根据双方签署的合同协议作为维持业务关系的契约文件,发卡行负责向持卡人发卡、发送对账单、收款、提供解决争议的服务及其他可供选择的服务。
发卡行可从与持卡人协议中规定的持卡人的各种费用、会员费和年费(如有)、财务性费用、滞纳金(如有)、交换回佣、国际交易中的货币兑换费等项目中获取收入。(2)收单行。与信用卡特约商户建立合同关系,使特约商户根据合同关系VISA卡持卡人凭卡购物、消费及支付费用的会员即成为收单行。
收单行向特约商户提供的服务包括:拟订合同协议条款,其中规定商户为接受信用卡而需支付的费用和收费标准;授权服务;将交易明细传送给VIS国际组织;向商户偿付交易款项。收单行获取的收入来自商户折扣费和商户服务费,通常按照商户以VISA支付的交易销售总额的百分比计算。
2.VISA信用卡系列产品
VISA信用卡品牌系列产品通行全球,主要有:普通卡、金卡、商务卡、转账卡(互联卡)、自动提款卡、VisaCard、家庭卡、认同卡(慈善卡)及旅行支票等,其特点是产品呈系列化发展、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适用范围广泛。
为VISA卡的全球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覆盖247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授权清算网络,即VisaNet。近年来,VisaNet运用最新的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技术,上通人造卫星,下接海底电缆,联通了全世界2万多家银行、1400多万家特约商户和34万多台自动柜员机,每年处理1140万笔价值1兆多美元的支付交易。
它不仅覆盖面广,而且运行速度也据全球之冠。通过VisaNet进行的国际信用卡付款交易,信息传递从特约商户到收单行再到发卡行,在欧美地区仅需2秒钟,全球平均也只需4秒钟,每秒钟处理2000笔交易,并且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连线运行。
3.VISA信用卡在中国的市场开发
20世纪80年代初期,VISA开始实施中国市场开发战略。1981年,中国银行分别与香港东亚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签订了办理VISA卡取现和直接购物业务的代理业务协议;1987年10月,中国银行加入了VISA国际组织,1989年8月开始发行人民币VISA卡,标志着中国金融机构与VISA国际组织正式开始合作。
其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加入了VISA国际组织。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银集团已成为VISA亚太地区的董事银行。
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信用卡市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1993年初,VISA国际组织北京代表处正式成立。在中国市场开发领域,VISA卡业绩斐然。此外,VISA国际组织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制定中国国家银行IC卡规范,并于1997年12月在北京正式颁布了“中国金融IC卡规范1。
0版本”。此外,VISA还实施了其他多项市场开拓战略,如开发中国的消费者支付系统基础设施,包括全国银行卡处理中心及芯片卡规范;继续扩大会员行范围,拓宽会员行的培训计划;继续支持并促进会员行扩大发卡对象;协助广大商户受理卡片并扩大ATM网络;继续提高品牌知名度,巩固VISA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 Card International)是全球发卡量仅次于维萨卡的第二大信用卡国际组织。
1.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以美洲银行为主体的“美国银行卡公司”发行了“美国银行卡”(即现在的VISA卡),并在美国各大城市授权唯一的一家银行作为其分支机构。
由于信用卡业务带来的收益可观,加剧了美国银行间的竞争。其间,一些没有被美国银行卡公司授权的美国银行,发行一种“扣账卡(Charge Card)”,仅限于在发卡当地用于购物和其他消费。“扣账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限制了持卡人跨地区使用。
为向持卡人提供异地支付的便利,一些银行于1966年在美国的水牛城召开会议,并于同年8月9日成立了“银行同业卡协会”,参加该协会的银行开始发行带有同业标志的银行卡,相互受理各自发行的银行卡,逐步形成了银行卡业务合作网络,并于1966年8月正式成立了“银行间信用卡协会(ICA)”。
但由于发卡银行自行设计卡片,使特约商户对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银行卡难以分辨,接受起来十分不便,致使银行卡难以推广。为了使银行卡的设计与发行实现相当程度的统一,更加便利持卡人和特约商户,1969年ICA为其所有会员银行授权了Master Charge(万能支付卡)名称及两个相交圆形设计图案的专利权。
1979年,ICA协会正式更名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注册商标也从“Master Charge”变为“Master Card”(万事达卡),一直沿用至今。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是由全世界23000多家金融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信用卡会员协会组织,其宗旨是为会员及持卡人提供最佳支付服务和金融服务。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全球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全球网管中心设在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市。除全球总部外,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分别在全球设立了5个行政管理区,即美国区、加拿大区、拉美区、欧洲中东非洲区和亚洲太平洋区。
除常设管理机构外,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会员银行选举出来的董事会。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实行董事会负责制,董事会负责制定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审批各项经费。董事会由每年一次的会员年会选举产生,由27名董事组成。
董事会中除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总裁外,其余董事均为各主要会员的领导人。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国际顾问委员会5个专门委员会。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总裁负责该机构的日常事务,总裁下设执行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
2.万事达卡信用卡系列产品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已成为世界信用卡领域最具有竞争力与开拓力的全球性信用卡会员组织之一,创造出以万事达品牌为核心的系列产品。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十分重视对其信用卡片的设计与品牌推广,种类齐全、功能各异的万事达信用卡享誉全球。
(1)万事达卡(Master Card)。万事达卡是一种基本的贷记卡,又分为若干种类型:万事达金卡是全球信用卡行业推出的第一张金卡;至尊万事达卡为持卡人设有奖励及特殊的服务项目;万事达公司卡专为经常旅行的商务人员设计服务项目;万事达企业购物卡尤其使用于企业的采购交易支付。
(2)顺利卡(Cirrus)。顺利卡是一种提现卡,持卡人可在全球35万个自动取款机上使用全球最大的万事达卡/顺利卡系统提取现款。
(3)万事顺卡(Maestro)。万事顺卡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单信息、即时连线扣账和个人密码授权功能的全球性转账卡品牌,该卡由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发起,联合欧洲国际支付组织共同设计并推出。
目前有200多万张万事顺卡在中国境内流通。
(4)Mondex电子现金卡。该卡是由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控股的Mondex国际公司推出的全球统一标准的电子货币,是一种全新智能卡服务方式,它不仅可以通过ATM和电话线进行上载和下载信息,并且在使用了MULTOS开放平台后,还可以增加多种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其突出特点是允许客户与商户之间直接进行电子现金交易,而无须通过中央电脑系统。Mondex避免了现行磁条卡操作中清分与结算等繁杂过程。为适应全球通用,每张Mondex卡可储存有5种主要货币。除具备正常消费功能外,它还可以实现不同持卡人之间以及同一持卡人的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调拨。
Mondex电子现金卡所具有的电子货币功能,便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
此外,万事达信用卡还拥有万事达普通卡、万事达商户卡、万事达转账卡、万事达旅行支票等产品。迄今为止,万事达拥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1500万个特约商户和现钞提款地点,年信用卡交易量超过6000亿美元。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非常注重科技产品开发,始终坚持科技领先,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1973年随着银行间国家授权系统(INAS)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引入ICA。INAS是一个呈放射状的中心系统,可将收单行和发卡行连接起来,从而改变了以往用电话进行联系的传统方式。
1975年ICA建立了银行间电子汇兑系统(INET),实现了通过电子程序自动进行银行间票据交换和清算,从而取代了以往传统的以邮寄方式传递发卡行与收单行间的票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万事达卡更是体现出高科技竞争优势。
1983年,万事达在信用卡行业中率先推出运用激光防伪反光标志技术的信用卡,为扩大该卡的全球推广,于1984年推出了BankNet(银行网络)交易服务系统,并将INAT并入该系统。为了传递成员银行间的授权委托,INAS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并于同年在美国全面推行万事达卡自动销售点计划(MAPP)。
万事达不断加强与科技伙伴的合作,通过发展新的安全电子交易标准,使国际网络上的交易更加安全可靠。另外,万事达卡拥有周密和科学的产品设计开发体系,系列产品拥有一套完整的提款和付账选择,使各品牌卡的功能得以相互配套和补充。
3.万事达卡信用卡在中国的市场开发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区总部设在新加坡。万事达十分重视对亚太地区的市场开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地区)国民收入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拥有广阔的信用卡市场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万事达对中国、印度、越南的市场开发最为出色。特别是在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万事达已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份额。万事达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始于1981年。当年中国银行率先在中国境内代办万事达卡的取现和直接购货业务;1987年中国银行成为首家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中国金融机构,并于同年在国内发行了人民币长城万事达卡;1988年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张外汇卡——长城万事达国际卡。
中国已成为万事达信用卡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为了推动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开发,万事达率先将国际授权和清算网络引进中国,其国际网络BankNet已拓展至广州、深圳、上海和北京等地,从而有效地协助会员处理国际交易业务。
此外,万事达十分注重与中国会员的合作,1995年连同中国工商银行和上海航空公司推出了中国首张联名卡——“牡丹上航万事达卡”,其后,万事达卡在中国又陆续推出多个联名卡和认同卡。
(三)美国运通公司
1.美国运通公司的产生
美国运通公司是一家独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负责制,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总处理中心设在美国盐湖城,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机构,在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服务、财务计划及国际银行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
美国运通公司创立于1850年,初期主要经营速递货运业务。此后,美国运通公司不断扩展业务领域,推出了一些与金融服务有关的新业务;1882年,发明了美国运通汇票,从而使货运更加快捷、安全;1891年发明了美国运通旅行支票,为旅行者提供了免于携带大量现金的便利;1898年推出旅游服务业务;1919年为适应在拉丁美洲、欧洲与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活动的需要,美国运通公司正式成立;1958年美国运通卡正式发行;1962年美国运通卡的国际银行卡业务与旅行支票业务的不断增长促成并发展了美国运通公司第一个全球电脑系统。
目前,美国运通公司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及地区设有2300多个办事机构,拥有73000多名员工。
信用卡和旅游服务是美国运通公司的重要业务构成,在美国及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全球175个国家能够使用美国运通卡;超过500万个特约商户接受美国运通卡;拥有4300多万个美国运通卡会员;签账额超过2100亿美元;1000多万商户接受美国运通旅行支票。
2.美国运通公司信用卡系列产品
与维萨和万事达国际组织不同,美国运通公司是全球信用卡领域中最大的一家独立经营信用卡业务的跨国公司。美国运通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起涉足信用卡领域,充分利用其在美国及全球的旅游服务优势,将信用卡与旅游服务两类业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全球信用卡及旅游服务领域中独树一帜。
1958年美国运通公司发行了普通型的信用卡;1966年向美国中高收入阶层推出了运通金卡;1970年美国运通公司推出了运通公司卡;1984年又向高收入基层推出了运通白金卡。目前,美国运通公司的信用卡品牌系列有:
(1)美国运通卡。
美国运通卡于1958年首次发行,将有标志名誉身份的美国运通卡的3650万名会员可在全球350万家商户持卡消费。美国运通卡为消费卡类型,不设消费限额,持卡人需在接到账单后付清所欠账款。
(2)美国运通私人卡。
发行对象为具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的个人,持卡人享受便利消费、失物保险及世界各国运通旅游办事处提供的环球会员服务。
(3)美国运通金卡。美国运通金卡于1966年首次发行,持卡人除可享受美国运通私人卡的所有便利和服务外,还可通过银行机构获得信贷便利。
(4)美国运通公司卡。为适应公司客户的商务公出及社会应酬的需要,美国运通公司于1970年推出美国运通公司卡,用于公司雇员公务消费,会员可享受专门为大、中、小公司设计和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全面财务管理、现金管理、全球支付、酒店保证定房及咨询等服务项目。
(5)美国运通白金卡。1984年推出,发卡对象为至少具有两年以上美国运通卡会员资格,付账消费记录优良,并经美国运通公司邀请的会员,目前此种卡只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日本发行。
(6)美国运通运显卡(OPTIMA卡)。
会员除了享受美国运通卡的所有权益之外,还可享受灵活还款便利。
除了美国运通卡系列产品外,美国运通公司还发行美元、加元、英镑、法郎、马克、瑞士法郎、日元和沙特里亚尔等8种币别的美国运通旅行支票,在全球旅行支票业务中占有重要位置。
美国运通公司通过其全球联网的自动销售及结算系统和海外办事处,只需不到6分钟时间即可为绝大多数顾客提供旅行支票补偿服务。由于美国运通旅行支票业务快捷、可靠并有专门的速递服务,故其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3.美国运通公司卡在中国的市场开发
美国运通公司与中国的业务联系始于20世纪初期。1918年,美国运通银行即在上海设立了分行,1921年又在北京和天津设立了分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美国运通公司加快了开发中国市场的步伐。
1978年,美国运通公司开始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探讨在中国发展业务的可能性;1979年美国运通公司在北京设立了非正式代表处(后于1981年正式注册为美国运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旅游服务北京代表处);1981年中国银行开始为美国运通卡会员提供私人支票紧急兑现服务;1983年美国运通公司与中国银行签署收受美国运通卡协议,在中国开展美国运通卡直接购货业务;1987年,美国运通公司同中信实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签署协议,在中国发行美国运通美元金卡和公司卡;1991年,美国运通公司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签订收受美国运通卡协议书,使美国运通卡成为中国航空公司收受的第一张国际性的信用卡;1993年美国运通公司与中国国际旅行社达成协议,指定中国国旅为美国运通公司在中国的旅游代理,并于同年在广州和上海设立代表处。
(四)大莱信用卡公司
大莱信用卡是大莱国际信用卡公司发行的信用卡品牌,也是世界上第一张签账信用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大莱信用卡公司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信用卡国际组织,大莱信用卡也成为享誉全球的信用卡品牌。
1.大莱信用卡公司的产生
大莱信用卡的问世颇具戏剧色彩。1950年,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了,餐厅念其是信誉良好的老客户,饭店允许他记账。
由此麦克纳马拉产生设计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及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的想法。于是他与其商业伙伴施奈德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莱信用卡发行初期,卡片为纸制品,会员只有200名。
到1951年底,随着持卡人数量的增多,大莱信用卡的交易额达到100万美元,公司开始盈利,接受大莱信用卡的特约商户也由高级餐饮店拓展至航空公司、珠宝店、租车服务、零售百货及娱乐业等领域,服务网络更由纽约扩展至美国其他城市乃至全球,公司也更名为“大莱国际信用卡公司(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
1981年6月22日,美国花旗银行集团收购了大莱国际信用卡公司。大莱国际信用卡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下设北美区、亚太区、南美区、欧洲区和非洲区5大业务区域,各区根据当地市场状况制定市场开发战略,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大莱信用卡公司卡在中国的市场开发
1983年3月,美国花旗银行与中国银行签订了中国银行代理大莱信用卡取现和直接购货协议,标志着大莱信用卡进入中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莱信用卡在中国的市场业务迅速增长,大莱信用卡在中国的流通区域不断扩大。
(五)JCB信用卡公司
JCB信用卡是JCB信用卡公司推出的信用卡品牌。JCB公司是日本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也是唯一独立于美国信用卡体系的信用卡集团。JCB信用卡是世界5大信用卡品牌之一,目前从发卡数量、特约商户数量和交易额的排名来看,位居全球第四。
1.JCB信用卡公司概况
在美国信用卡进入日本以前,日本的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日本信贩公司发行的“联券”已经初步具有了信用卡的性质。同时期,日本的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发行了更具有信用卡性质的分期付款票据。
1960年日本丸井分期付款百货公司借鉴美国的“Credit”概念,向资信状况良好的顾客发行“信用牌”。同年9月,日本交通会社、富士银行等与美国大莱公司合作成立了日本大莱信用卡公司;1961年3月日本信贩公司与三和银行合作成立了日本信用社即JCB信用卡公司。
JCB信用卡公司的诞生,标志着日本信用卡产业的正式起步,比美国的信用卡产业发展晚了10年时间。经过不懈地努力,JCB终于跻身于全球信用卡跨国集团的行列,并以独立于美国信用卡体系的经营身份与美国信用卡垄断巨头相抗衡。
目前,JCB公司在167个国家拥有530万家特约商户,并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代表处,旨在谋求扩大JCB特约商户和JCB信用卡在海外的发行。
2.JCB信用卡公司的信用卡服务
JCB信用卡公司总部及处理中心均设在日本东京。
JCB卡的标准卡以浅蓝色条纹为底色,在卡的上方印有深蓝色的条幅及“JCB”标记,右下方印有蓝、红、绿三色和JCB字母的彩色图案,卡的中央印有会员银行名称。目前,JCB公司在日本除了独自发行JCB信用卡以外,还与70多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百货商店等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共同发行JCB卡,约有1200多种标有上述机构名称的JCB信用卡,所有这些信用卡均可被JCB集团内的特约商户接受。
除发行JCB普通卡外,JCB信用卡公司还发行金卡。此外,JCB公司提出了T&E(TRAVEL&ENTERTAINMENT)服务宗旨,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城市设立了JCB服务站和接待柜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增加信用卡的附加值,以此提高持卡人的品牌忠诚度。
3.JCB卡在中国的市场开发
JCB公司在开拓市场初期就将中国市场作为重点开发地区。1982年3月,JCB公司与中国银行签订了取现与购物收单业务协议。此后,又相继与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多家中国金融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目前,中国境内的JCB特约商户已近2万家。1990年2月JCB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其后又在上海、大连等地设立了代表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