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地球科学

干冰人工降雨的過程?

全部回答

2005-09-25

0 0
     用人为的方法,增加云中的冰晶或使云中的冰晶和滴增大而形成降水。目前人工降雨是一种用飞机把冷却剂(干冰或其他化 学药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使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另一种是在云中撒播吸湿 性强的凝结核 (如食盐、氯化钙等),使云滴增大为雨滴降落下来; 还有利用土炮、土箭向云层轰击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
    不论用那种方法进行人工降雨, 云的存在是首要条件,这是内因;向云中输送催化剂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人载降雨有一定的局限性。   。

2005-10-03

135 0
先在云中投放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吸热使云的温度降低,云中的水滴融合变大落下来就下雨了

2005-09-25

167 0
降雨则是以适量干冰使云层中的水气凝结成雨。 即在某地上空的降雨云层,一定是从别处飘来的,在气流的引导下,它又不停顿地向下风向飘去,所以,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用人工的方法在甲地上空抛撒二氧化碳干冰或者碘化银,可以释放云层中的能量,增加降雨强度。

2005-09-25

134 0
干冰转为CO2过程中大量吸热,致使周围温度降低,H2O(g)凝结为雨滴。

2005-09-25

170 0
     记者直击人工降雨全过程 -------------------------------------------------------------------------------- 2004年08月04日10:16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等待   昨天下午1点左右,在江浦气象局办公室内,市气象局副局长杨昌平正抽着闷烟,他是人工降雨浦口区发射点的现场指挥长。
    每隔6分钟,他便刷新一次电脑屏幕,观察最新的雷达气象云图。“云层发展太慢了。”窗外阳光明媚,当江浦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说当时气温已逼近35℃时,杨昌平显得有些焦急。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快看!有动静了!”2点35分,一个工作人员喊了起来。
    办公室内所有人都挤到了电脑跟前。在雷达气象云图上,六合上空形成了一股明显的云团。“不行!云层并不是流向市区,降雨缓解不了市区用电压力。”杨昌平向其他人泼了一盆冷水。   3点半左右,在气象云图上,一股云层开始占据浦口区的东南部。
  杨昌平站了起来,走到窗户前,一边盯着云层的变化,一边不断询问气象云图的变化。     “出发!”3点47分,在和省气象台核实情况后,杨昌平一声令下,7名工作人员立刻下楼,抬出装有3枚人工降雨火箭弹的木箱,装上了发射车,然后直奔顶山镇的沿山大道,那里就是南京人工降雨的“珍珠泉发射点”。
     准备   下午4点13分,所有工作人员到达目的地。  这条路很空旷,过往车辆也少,四周都是矮矮的丘陵。气象台的一辆工作车上装有价值25万元的车载多普勒雷达,雷达探测到一股对流云团就在东南方。
  工作人员下车后马上投入准备。打开木箱,3枚火箭弹亮出身段,每枚约1.2米高。工作人员将两枚火箭弹装上发射架后,接通了发射控制器,条件一成熟,只要手指动一下便可发射。     准备工作完成后,杨昌平拨通南京军区空军指挥部调度室电话,申请空域,结果对方告之,现在空中经过飞机频繁,发射要等到5点后。
  “好的降雨云层半个小时就能形成,10分钟就能消失。”杨昌平看了看手表笑道,“我们都祈祷云层不要减弱吧。”   围观   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有过往车辆停下来观望。  一辆“QQ”私家车的女车主在得知要发射火箭进行人工降雨后,马上给她丈夫打了电话:“快来,带孩子一起来看火箭发射。
  ”15分钟后,他的丈夫带着女儿打的从珠江镇赶到了现场。   “火箭发射架在一辆‘皮卡’的后厢上,有四道火箭槽。”一浙江牌号的红旗轿车停下后,司机干脆拿起电话给家人做起“现场直播”。     这时,两队进行长跑训练的部队官兵经过现场。
  看到这个架势后,他们只做了稍稍停留,便继续前进了。一个士兵还嘀咕了一句:“小玩意,有什么好看的。”可在场的所有人都在认真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时刻……   焦急   下午4点50分左右,空中的云层开始减弱,从那刻起,杨昌平就一直拿着手机看时间。
    5点一到,他立刻申请空域。“有飞机经过。”“等一等。”“再过5分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杨昌平每隔5分钟就要向南空调度室申请一次空域,可每次都被告之“时机未到”。这时的空气变得“凉爽”起来,原来六合已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让等待的人们更加焦急。
     5点20分左右,云层在继续减弱,天空开始泛白。  所有工作人员都焦急起来,因为这意味着人工降雨的效果也随之在打折扣。围观的人在等待一个多小时后也失去了信心,逐渐离开了。
  杨昌平继续每隔5分钟就开始申请……   发射   因为人工降雨主要是为了缓解南京白天的供电压力,所以作业务必在下午6点之前完成,到了下午5点半,申请空域还是没有成功,大多数工作人员都认为今天的作业要“泡汤”了。
       5点38分,在焦急等待2个多小时后,杨昌平请求终于得到了批准。由于发射时会产生大量气体,记者只能到距离发射台40米开外的地方观看。“5、4、3、2、1、发射!”杨昌平一声令下,工作人员按下了控制器的按钮,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枚火箭弹尾部喷着火苗,迅速蹿向天空,尾巴留下了一股黑烟。
    随后,第二枚火箭开始发射,火箭产生的巨大气流溅起了路上的石子。整个发射过程持续不到1分钟。   哗啦啦,下雨了,但南京城再次落下雨点时,不要忘记里面可有“火箭炮”的功劳哦……   实习生 陈茜 潘珂 南京日报记者 黄伟清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地球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地球科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