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里、甲、保长从何时出现的?

全部回答

2018-04-09

0 0
    自秦至清,封建国家在广袤的乡村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里行政体制,体现了在自然经济支配下封建中央政府对乡村的高度重视。《周礼》 记载“五州为乡”,说明乡早在周代就已存在。
  但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则产生在战国时期。从秦汉至明清,县虽是基层行政机构,但直接管理民众和治理社会的还是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秦汉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佐等乡官,其中以啬夫为主。
  三老不领取国家俸禄,但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很高,由乡中有威信的长老担任,负责掌管教化。后来还设立了郡三老、国三老,皇帝对他们很重视。乡承担着赋税征收,徭役征发,治安管理等任务,中央或郡县文书的下达都要由乡官具体实施。
    出土的汉简表明,乡民外出需要乡政府开具无官狱和逋欠赋税的证明,方可顺利通行。乡以下还有里,负责将居民编成什伍组织。里有里正(或里典、里魁),管理里中事务。从秦汉文献记载看,里还是一个具有民间自治社区性质的组织。
  秦末农民起义后,不少六国旧贵族藏身里间而不被发现,以及里社的连称,都说明里有自治功能。  秦汉制度十里一乡,但除乡里系统外,封建国家还在各地广泛建立亭的组织,用以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这种乡亭里制,大体延续到宋代。宋代王安石 变法以后实行保甲制。保甲制以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五百家为一都保,分别由村民推举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另以三十税户为一甲,设甲长一人,负责发放青苗法的放贷与收税。
    元朝的统治带有较强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色彩,故其乡村行政制度具有自己的特色。基层实行村社、里甲制,五十家为一社,选汉人为社长,每社派一蒙古人为提点刑狱,对村社进行监督;社下二十户为一甲,派蒙古人或色目人为甲主,甲主的衣食住行由甲内民户供给。
  因此,元朝的统治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十分强有力的。  明清时期沿袭了宋代以来的保甲制,只是更完备、更严密而已。   古代乡里制度以将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行使着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徭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能,进行有效统治。
  这种乡里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社会最基层的行政构建,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治民之基”。    它是束缚广大农民的一根重要绳索。但古代乡村管理也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如在职能上乡基本上是县的派出机构,吏员设置较为精简;乡三老作为民间社区有威信的人物掌管教化,参与地方管理,而又不属于国家正式吏员编制,对强化基层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

2018-04-09

65 0
    一说是始于北魏,一说是始于北宋王安石。在明,清,民国都有用到。以十家为一甲,便于管理。从每甲里培养民兵,武装农村,另外如果一人犯法,一甲连坐。每十甲又是一总甲。 下面是引用的别人的文章: 乡里组织在唐末藩镇压混战和农民大起义中瓦解。
  在乡村组织体系中,取而代之的是源于北宋的“保甲制”,并一直沿袭到清代。  起于北宋的“保甲制”乡村组织体系,就其实质来说和源于秦汉的“乡里”组织体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认真比较之,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它建立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社会治安网络,对内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其次,它寓兵于民,注意加强对壮丁的军事训练,强化了国家防御力量,对外有效地抗击了外族的入侵。  再次,它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和建设。元代的村社组织,以及明代提出的里甲内民户要互相了解,互相作保,对发展农业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就一般意义来说,村社组织的职能是编审户籍入丁,并以此催征赋税和征用劳役,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更注重经济功能;而保甲组织更多的是具有军事和治安功能。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乡村组织体系: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在乡村基层组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也广泛采用了“保甲制”。
  国民党政府采用的保甲制度和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保甲制”相比,有明显的差别:首先,进一步强化“连坐法”,实行各户相互监督和互相告发。  其次,进一步强化了军事职能。在“管”、“教”、“养”、“卫”四大职能中,“卫”的职能得到高度重视,使地方村社武装(壮丁队、民团、自卫队等),作为准军事力量,一方面为国家正规武装提供兵源,另一方面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
  再次,进一步强化法西斯统治。抗日战争后,国民党政府在保甲制度基础上,又使之进一步“军事化”、“警察化”、“特务化”,将其和警察、国民党军队结成一体,在乡村组成了严密的法西斯统治。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