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桑落酒的酿造工艺和特色?
在我国古代的璀灿文化中,酒与诗是紧密相连的。三国建安才子曹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此诗不仅使人们想起了名誉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当今在人们心目中只有茅台,五粮液等八大名酒,岂不知在古舜都蒲坂,今永济县内出产的桑落酒,源远流长,古今传盛名。
桑落酒初酿于北魏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相传这种酒的酿造创始人叫刘白堕,南北朝时北魏河东人,自幼以酿酒为生,有很高的酿酒技术。他的酿法很奇特,酒酿成之后,用坛子盛上酒在太阳下曝晒,经过十天,然后收藏,虽经十天晒酒味不...全部
在我国古代的璀灿文化中,酒与诗是紧密相连的。三国建安才子曹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此诗不仅使人们想起了名誉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当今在人们心目中只有茅台,五粮液等八大名酒,岂不知在古舜都蒲坂,今永济县内出产的桑落酒,源远流长,古今传盛名。
桑落酒初酿于北魏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相传这种酒的酿造创始人叫刘白堕,南北朝时北魏河东人,自幼以酿酒为生,有很高的酿酒技术。他的酿法很奇特,酒酿成之后,用坛子盛上酒在太阳下曝晒,经过十天,然后收藏,虽经十天晒酒味不变,酒量也不减少。
“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它以独特精湛的酿造技术,开创了我国名酒之先河。据说当时皇宫里的达官贵人都把桑落酒作为礼品相互馈赠,但因京城距离蒲坂遥远,包装粗陋,交通不便,一旦得到,犹如鹤从千里之外飞来,带来了桑落酒味,因而又给此酒起了个雅号,名曰“鹤觞”。
因为桑落酒要在每年的六月六日桑椹熟落之后制曲,九月九日桑叶落时用曲和水酿酒,酿成后封存,经过叶落枝枯之秋冬,到来年桑椹成熟时再开封,故此有“悬食同枯枝之年,挪干桑落之辰”的说法。关于桑落酒的起因,至今在蒲州当地民间有这样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在古蒲州城外东南五华里土龟塬后土祠下有个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酿出的酒,所以起名叫桑落酒。
另一种说法是,蒲州有个酒作坊叫桑落坊,坊内有井,井傍有桑,每年桑椹成熟时,桑叶落入井内,用井水酿酒,故而起名桑落酒,尽管说法不一,却证明两点,一是桑落酒产地在蒲州,二是此酒历史悠久。
北周文学家瘐信在他的《就蒲坂使君乞酒》一诗中就这写到:“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
”把当时蒲坂盛产的桑落酒与陕西省灞水岸边盛开的秋菊相提并论,两者互为媲美,致使这位以诗情清新而著称的知府大人禁不住开怀痛饮桑落酒,拨弦呕歌颂盛情。又据《洛阳伽兰记》中记载;盛赞此酒是“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之美称,此酒在当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西晋永熙年间,青州刺史毛鸿滨带领几十个仆差,从蒲州押送很多桑落酒往回而运。
有一天,酒车行至一座大山之间,突然从半山腰里窜出一伙劫路盗贼,这伙盗贼把毛刺史等人的行李银两全部抢劫一空,之后,又看见车上装着一坛又一坛桑落酒时,个个盗贼不由自主地开坛畅饮。不多时一个个都酩酊大醉睡之不起,全被官兵生擒活捉。
因此次事件,故桑落酒又叫做“擒奸酒”。在当时民间还流传有这样的说法:“不畏张弓挟刀,唯畏自堕春醪”。可见桑落酒的甘醇有力。
自北魏起,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个朝代都很重视蒲坂桑落酒的酿造。
隋朝在蒲坂设有酒官,唐在这里设有“芳酿监”专司酿制。《蒲州府志》、《永济县志》均有这样的记载:“唐河东县有芳酿监”。此时桑落酒已成为“珍品”,“远相尝馈,逾于千里”,享有极高的声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称赞:“桑落气熏珠翠暖,柏枝声引莞弦高”。
时间推移到宋、明时期,桑落酒更是名扬神州。据宋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中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未当皇帝前,下河东时曾饮过此酒,饮罢甚喜,数日余香在口,回味无穷。登基之后,赵匡胤便下旨让蒲州知府按期向皇宫进贡桑落酒,从此,这酒就成了宋朝宫中御酒。
至今上演的历史传统戏曲《斩黄袍》,就说是赵匡胤到西宫娘娘的桃花宫,被西宫娘娘用桑落酒灌醉,错斩了忠臣郑子明。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剑南诗稿》中写到:“忽忽流年根,悠悠独夜情,向人灯欲语,远舍露如倾。
梦再轻千里,悉偏劫五更,殷勤桑落酒,好为解除醒。”诗人把桑落酒说得简直达到了能使人们解困消愁的程度。明代诗人王世责在他编著的《酒史续编》中写到:“桑落酒……名最古,色白,鲜旨殊甚,味宛转舌端不穷。
以甘,均不可多饮。”他还写诗赞曰:
“银瓶初泻玉生香,风味由来擅索郎。若比美人何所以,太真柔赋出兰汤。”诗中提到的“索郎”,即是桑落酒的别名,因为“索郎”是“桑”的后切字,诗中所说桑落酒一打开酒瓶,色如玉,扑鼻香,使人们喝了以后涤心荡肺,真有杨贵妃出浴后舒服欲仙之神态。
就是这种曾在历史上风靡一时的名酒,到清初却在人间消声匿迹了,名酒失传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桑落泉干涸,导致造酒停业、失传;一种是说为满清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加上蒲州盛产柿子,农民多烧柿子酒,酒多税重,当地百姓多次奏请赦免,统治者不仅不免反而加重。
农民们在忍无可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揭竿而起,同满清官府打了起来,这就是清时期在蒲州一带发生的“抗酒税”事件,农民们起义虽然被官府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这里的酿酒业也随之停业,失传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业纷纷复兴,酿酒业也在这里重新开始,但没有一个象样的厂家,1961年12月30日《山西日报》刊登了江萍同志关于《闲话桑落酒》一文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当时的中共永济县委、县政府曾组织力量查询、研究,力图恢复这一历史名产。然而“十年动乱”使这一美好愿望,成为泡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和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举国上下,百废俱兴。
永济人对重新酿造桑落名酒产生了强烈的要求。
1979年《山西日报》“市场万象”专栏里又发表了《酿酒秘方失何处,“桑落”几时再醉人》的文章。为了使失传的千年名酒,枯木逢春,重获新生,繁荣经济,活跃市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永济县委、县政府确定专人,组织力量,满怀着“踏破铁鞋寻秘方,酿造‘桑落’醉今人”的雄心壮志,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遍查了《蒲州府志》、《永济县志》,考究了历史上酿造此酒的旧址,寻访了数百名古稀老人。
他们又根据查找资料和有关人员提供的线索,派专人到浩如烟海的山西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查阅有关酿酒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于1979年9月至12月间,先后在后魏高阳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和元代宋伯仁所著的《酒小史》中,查到了酿造“桑落酒”的秘方,接着又在县城西南四里许的中条山脚的巨石庙旁,找到了一口深井,此井泉正是《蒲州府志》记载的“桑落坊”
的地方,这个巨石小庙凿在一块有两间房子大的整块方石上,此庙虽无雕梁画栋,但刀痕斧迹,穿石之功是相当惊人的。
如今,当你攀上巨石,把酒临风,心境豁达,诗意横生。想来刘白堕当年在此汲水酿酒,该是何等别具风韵啊!此井之水,经省有关单位化验鉴定,井水甘冽纯净,不亚于汾阳杏花村的古井亭。
为了尽快恢复这一历史名酒,活跃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县委、县政府于1980年初拨巨款建厂试制,根据秘方,组织力量,在省里酿酒专家、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和指点下,以大麦、豌豆、绿豆为原料制曲,试制出甘醇芳香的新酒。
同年12月,失传三百多年的历史名酒——桑落酒重获新生。1981年春节,桑落酒在北京首次批量出售,以其莹澈透明、甘爽醇香、回味净长、逐寒蓄热、去风明目,顺气活血的特点,赢得了广大顾客们的赞赏,为永济人民赢得了荣誉。
新酿造出的桑落酒,1981年就在全国名优酒质量年检会上赢得地方好酒的评语,同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质产品,并颁发了荣誉证书。1983年此酒参加全国第四届评酒大赛,荣获银杯奖;1985、1986两年内此酒经国家、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抽查检验,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
近几年来,国家投资五百多万元,不断扩建桑落酒厂,扶持名酒生产。目前,这个酒厂已发展成为山西省轻工行业重点酿造企业。现有干部、职工三百多人,年产各种酒二千多吨,产值达四百多万元,固定资产六百五十万元,占地十万平方米。
该厂生产设备齐全,从制曲、酿酒、成装已全部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和流水线作业。工艺技术先进,在发挥挖掘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清蒸原料,清蒸辅料,清楂发酵、清蒸流酒、以质搞酒、分缸贮存、平等勾兑的新工艺,现在,全厂广大干部职工决心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市场,精心酿造桑落酒,使它尽快立于世界名酒之林,让古老名酒,今日再传盛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