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孩子半夜睡不踏实

妈妈怎么办 宝宝睡不踏实?

宝宝睡不踏实,妈妈怎么办 宝宝睡不踏实,妈妈怎么办

全部回答

2016-04-13

54 0
    宝宝睡不踏实,妈妈勿盲目安抚。家有新生儿宝宝,新手妈咪在照顾宝宝方面可能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常常对于宝宝莫名的哭闹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特别是夜晚来临,小宝宝睡不踏实常常哭着醒来,有些妈咪就会冒出是不是宝宝饿啦或是做噩梦了等等猜疑。
  事实上,宝宝睡不踏实,睡眠“不安”实属常态。   误区 4~6月晚上喂米糊不妥 新生婴儿睡眠不安,几乎是所有的家长都曾面临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一觉安睡到天亮,有些家长会采取晚上给孩子喂米糊的方法,来减少孩子夜间惊醒的次数。
   为什么喂孩子吃米糊就能减少宝宝夜间惊醒?这主要是因为米糊的密度比较高,宝宝在吃了密度高的食物后,胃排空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因排便不适而醒来的缘故。   然而,母婴专家却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4~6个月前的孩子是不宜吃米糊的,因为米糊虽然质地密度高,但其营养价值却比较低,并不能真正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和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树英说。 睡前不宜过量喂奶 此外,睡前给孩子过量地喂奶,也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夜间睡眠安稳的方式之一。
    但母婴专家对此也不赞同。过量喂奶很容易导致宝宝呛奶等意外状况发生。 分析 婴儿睡眠“不安”属常态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在睡觉时常常醒来,如何让孩子减少夜醒次数? “有些家长常常为孩子晚上醒后哭闹而感到困扰,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的睡眠特点。
  ”张树英说。  一般来说,婴儿在睡眠时存在的干扰因素包括:每天10次左右的小便、4~6次的大便。排便时间是不分昼夜的,任何可能引起宝宝不适的因素都可能会令宝宝醒来。 另外由于婴儿的胃容量小,因此吃奶的频率也比较高,一般吃奶的周期在2~3小时一次,每天要吃8~12次。
  这些“干扰”着宝宝睡眠的因素,都属于生理需要的自我干扰。   “很多父母会发现,抱着宝宝摇啊摇他就睡着了,但将其轻轻地放在床上,他的头刚一接触床面,就醒了过来。许多家长以为这是孩子的睡眠状况差的缘故,其实不然。
  ”广西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吴葆宁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婴儿有着和成人不同的睡眠规律——以浅睡为主。   当父母试图将已经入睡的宝宝放下时,仍然处于浅睡眠状态的婴儿就很容易惊醒。
  这时家长只要抱久一点,等孩子进入深睡眠后再将其放到床上,便不会使孩子醒来。 另外,婴儿与成人的睡眠模式不同之处还在于,婴儿的睡眠周期是40~50分钟,而成人的睡眠周期是90分钟。但由于婴儿的睡眠发育不健全,很容易在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前醒来,因此会扰得大人在晚上睡觉时也不得安稳。
     吴葆宁表示,对于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其睡眠模式可归结为:深睡眠——浅睡眠——瞌睡状态——安静觉醒——觉醒。安静觉醒是婴儿从睡眠到觉醒的过渡状态,当婴儿处于安静觉醒的状态时,有时嘴角会动一下,笑一笑,或手、脚动一动。
  这时,很多父母会以为孩子已经醒了,便认为孩子的睡眠状态不好。  其实这是婴儿特殊的睡眠模式下的自然反应,只要家长在此时稍加安抚,一边搂着孩子一边轻拍,孩子在十多分钟后又会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家长在了解孩子具有特殊的睡眠规律后,就要改变自己一看到孩子哭就给孩子喂奶,或给孩子把尿的行为,而代之以轻拍或抚摸孩子后背,让其尽快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 建议 1岁始建立起规律的睡眠节律 张树英谈到,婴儿在刚出生时,每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20小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睡眠时间会越来越少。
  0~3个月是孩子睡眠习惯开始逐步建立和形成的阶段,如果孩子白天睡得多、晚上睡得少,可以适当地通过叫醒的方式来调整孩子的睡眠习惯。   “而孩子长到1岁时,就应该建立起规律的睡眠节律,并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吴葆宁说,如果孩子在1岁后还没有养成夜眠昼醒的规律,仍然常常在夜间醒来,不能持续的整夜睡眠,则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吴葆宁表示,除了夜醒,打鼾、做梦、磨牙、入睡困难等都属睡眠障碍。 排除干扰孩子睡眠的其它因素 张树英表示,对于1个月前的宝宝,妈妈最好与宝宝同睡,这样宝宝能够重温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安全感,也更有利于孩子睡觉时的体温保持,避免孩子出现踢被子而着凉的情况发生。
     而对于6个月到1岁的孩子来说,家长就应该开始培养孩子每天睡2次觉的习惯了。吴葆宁说,孩子的第一觉一般可以在午饭后开始,睡到下午3~4时便可将其唤醒,这是因为如果孩子第一觉睡到下午5~6时,则会影响其第二觉——夜间的睡眠质量。
   张树英和吴葆宁均表示,睡前适当给孩子洗个温水澡、按摩,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游泳、抚触等,都是让孩子睡眠更安稳的好方法。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按时补充维生素D,“14天大的孩子就可以补充维生素D了,这是为了预防孩子出现佝偻病。
  ”张树英说,患佝偻病的孩子常常会出现睡觉不安的情况。 “家长要仔细分析孩子睡眠不安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吴葆宁说,睡眠的环境如空气、温度、衣被等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睡眠。  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室内温度是否过高或过低,孩子包裹得是否太严实。
   要保证婴儿安稳持久的睡眠,睡觉时的体位也很重要。张树英说,如果孩子是仰睡,最好让孩子上半身垫高30~45度,或者让孩子侧睡,这样能避免刚吃完奶的孩子因回吸而吸进停留在咽喉部的奶水。 为什么有些孩子能一觉睡到天亮,有些孩子却常常夜间哭闹?吴葆宁说,当几个月大的婴儿出现睡眠不安时,应该仔细地查找原因,及时地排除干扰孩子睡眠的因素。
    但如果实在找不到原因,孩子又没有出现发烧、湿疹等异样症状,则可能与每个婴儿的气质有关。“就像人的性格不同一样,有些孩子容易养,有些孩子比较难养,有些孩子从小就开朗,有些孩子比较难合群。
  这些差异是和遗传基因有关的。”。

2016-04-13

25 0
要分清是什么状况吧 一般宝宝因为要尿尿、渴了,热了,睡觉不踏实很正常

2016-04-13

55 0
    妈妈首先细心观察找出睡不忠实的原因, 原因很多,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外在因素 1、饥饿 多见于新生儿和三个月之内的宝宝。这时需要哺乳或喂奶来解决。稍大的宝宝如果睡前吃饱,可以排除这个因素。
   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宝宝夜间可能会口渴,给他补充点水分可以让他安静。   2、缺钙 缺钙是导致小宝宝睡觉不安稳首要因素之一,大多数MM都会考虑到它。缺钙、血钙降低,引起大脑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宝宝夜醒、夜惊、夜间烦躁不安,睡不安稳。
  解决方案就是给宝宝补钙和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 A、补钙:每日元素钙300-500mg B、补VD:每日400-800IU 3、太热 现在的宝宝穿盖多半是偏热的。  其实小宝宝凉一点没有关系,太热会使他不舒服,也容易生病。
  如果室温挺高,又穿着睡袋,再盖上小被子,宝宝自身散热能力差,会感到热而醒来。这时只要减少穿盖即可解决。 4、腹胀 1岁以内的婴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睡前吃得过饱,或喝奶后没有打嗝排气,小宝宝都会因腹胀而醒来。
    大点的婴儿多半是睡前几小时内吃了一些难以消化的东西。注意按摩、排气和调整饮食即可解决。积食的宝宝可用点小中药治疗。 5、尿湿因尿裤太湿或勒得太紧,也会使宝宝不舒服。有的宝宝想尿尿时不愿轻易尿在尿裤上,也会翻来覆去不安稳。
  细心的MM观察一下。 6、白天太兴奋或环境的变化 大点的宝宝的睡眠不安也可与白天过度兴奋或紧张、日常生活的变化有关。  如出门、睡眠规律改变、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来。
  比如老的保姆走了会引起婴儿晚上睡眠不安。经常更换抚养人也使孩子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响晚上的睡眠。 7、出牙或身体不适 宝宝出牙期间往往会有睡不安稳的现象。有时几夜反复折腾之后妈妈才发现,宝宝的牙床冒出了白白的小牙。
    可见出牙还是有些疼痛的。其他疾病当然也会引起睡眠不安。生病或发烧前的夜晚往往是翻覆不宁的。这些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判断。 >二、内在因素 小儿的内在因素对睡眠也有影响:大脑神经发育尚未成熟。
  孩子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宝宝生物时钟日夜规律的调整,要倚赖宝宝生理成熟度的配合。   调查表明,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的宝宝,生理成熟度往往晚些,容易出现睡眠不安的情况。
  这种宝宝相对睡眠好的宝宝,性格可能更趋向活跃、外向、敏感。 人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夜间约3-4小时交替一次。婴儿和幼儿同样,可能深睡和浅睡的交替时间更短一些,约2-3小时交换一次。  大人和许多睡整夜觉的宝宝,在浅度睡眠到来时,可以较好地自我调整,重新进入深度睡眠。
  而也有许多小宝宝甚至许多大人,无法自我调整入睡,所以就从浅度睡眠中醒来。 许多正在吃母乳的宝宝,无法自我调整,心理渴望爱抚,妈妈的乳房无疑是她最大的安慰。当然,有时抱睡、边走边摇等也会有效。  尤其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皮层活跃,宝宝越长大越容易无法自我调整。
  这就是宝宝在四、五个月之后反而睡觉比小时候还要差、醒的次数还要多的原因。 排除掉渴饿冷热缺钙腹胀出牙兴奋等等外在因素之后,你的睡不好觉的宝宝,也许只是因为大脑皮层活跃,无法自我调整进入深睡状态。
      何必奢望自己的宝宝是能够自行完成调整的那一个?在断奶之后,或随着宝宝的成长,这些现象总归会解决的。 最后要提醒妈妈的是:哭闹或烦躁不安时可采取轻拍或抚摸孩子,或给他喂奶和喝水,可使宝宝重新入睡。
  不要马上又抱又哄,这样会恶性循环。某些神经类型的正常小儿晚上睡眠很差,但只要吃、发育增长没问题就不必太担心。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育儿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