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钢铁时代的水面战舰是怎样的?
水面战舰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实际上是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并被应用作为船舶动力、火炮 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装甲防护能力的提升三方面因素的作用。1802年,世界上 第一艘使用蒸汽明轮船——赛明顿的“夏洛特•邓达斯”号建成。 5年后,罗伯特•富尔顿的 “克莱蒙特城”号成为第一艘正式服役的蒸汽动力船。由于早期的明轮蒸汽动力船易受炮火攻 击而损坏,并且在船舷两侧占据了本来可以用于安装火炮的宝贵空间,于是不久后就被人们改 造成为采用尾部螺旋桨推进方式。 这一期间火炮不仅在射程上进一步增大,并出现了来复线火 炮和攻击威力更大的爆破弹。来复线极大地提高了枪炮命中目标的精度,而爆破弹对于木质船...全部
水面战舰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实际上是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并被应用作为船舶动力、火炮 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装甲防护能力的提升三方面因素的作用。1802年,世界上 第一艘使用蒸汽明轮船——赛明顿的“夏洛特•邓达斯”号建成。
5年后,罗伯特•富尔顿的 “克莱蒙特城”号成为第一艘正式服役的蒸汽动力船。由于早期的明轮蒸汽动力船易受炮火攻 击而损坏,并且在船舷两侧占据了本来可以用于安装火炮的宝贵空间,于是不久后就被人们改 造成为采用尾部螺旋桨推进方式。
这一期间火炮不仅在射程上进一步增大,并出现了来复线火 炮和攻击威力更大的爆破弹。来复线极大地提高了枪炮命中目标的精度,而爆破弹对于木质船 舷的毁伤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6爆破弹的攻击威力迫使各国舰船开始采用装甲防护,这 次法国人走在了前面。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装甲舰——法国“光荣”号快速护航舰下水。英 国和其他海上强国立即纷纷效仿。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装甲舰已经被大量使用。在1853— 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采用蒸汽动力的战舰显示出比风帆战舰更优越的机动能力,在技术 革命的强力推动下,到19世纪后半叶,各国海军水面战舰均完成了由风帆木船向采用蒸汽动力 钢铁舰艇的过渡。
20世纪以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飞机、潜艇,水面战舰仍是海军的唯一兵力,海上的一切任 务都由水面战舰完成。这一时期水面战舰在结构、作战武备和布局已基本奠定了现代军舰的基 础:可回旋的线膛炮取代了固定舷炮,并装备了鱼雷和水雷。
水面战舰机动能力和火力的增强, 以及鱼雷、水雷等武器的使用,使水面战舰在海战中不再局限于火炮的对抗方式,军舰的装甲防 护也随之不断增强&水面战舰的某些部位的装甲厚度已达60。 96毫米,火炮口径达到305毫 米。
水面战舰的一般等级逐渐趋于分明:装备有大口径火炮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水面战舰被 称为战列舰;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战舰被称为巡洋舰;主要 用于在海上对付敌方鱼雷艇,并负责在主力舰决战前对敌舰队实施鱼雷、水雷攻击的中等排水 量舰艇称为驱逐舰;主要担负港湾巡逻、警戒任务,通常在近海活动的轻型战斗舰艇则被称为护 卫舰。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横空出世,即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战列舰采 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7900吨,航速38。 89千米/小时。舰上布置有5座炮塔,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5座鱼雷发射装置,舰体中部装甲带 最厚处及指'挥塔装甲厚达280毫米,火力则超过当时其他大型装甲舰1倍。
“无畏”号的建造, 对其他主要海军强国水面战舰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视为“现代战列舰的始祖”,确立了其 后30多年时间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火炮与动力的基本模式。随后,德国“拿骚”级战列舰、美国 “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也纷纷采用“无畏”的标准。
因而这类战列舰均被称为“无 畏舰”。其特征可概括为:采用统一口径主炮(通常为27。 94〜34。 29厘米),主炮塔布置于舰首 和舰尾,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中部,排水量多在20000吨以上,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 过35千米/小时。
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拥有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拥有52艘。随着舰艇机动能力和火 炮性能、威力的不断增强,观察通信器材以及射击指挥仪的改进,舰艇作战主要体现为通过迅速 机动抢占有利阵位,充分发挥火力和速度优势,对敌实施持续猛烈的火炮、鱼雷齐射。
20世纪初,随着潜艇和飞机相继被应用于海战,水面战舰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被终结,海 军逐渐发展为由多兵种组成的合成兵力。这使水面战舰面临的战场环境更加复杂,除需要与敌 水面战舰作战外,还要对抗敌方潜艇、飞机以及水雷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大型水面战舰 之间以大炮和装甲进行的对抗被认为是主要对抗方式,如1916年5月31日英、德海军发生的 日德兰海战,即为以战列舰作为核心兵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 发展,潜艇和航空武器开始显示威力。
据统计,整个一战期间,被水面战舰兵力击沉的战斗舰艇 数量为83艘,占被击沉总数的23。 3% ;被潜艇击沉的水面战斗舰艇数量为56艘,占被击沉总数 的15。 7% ;被航空武器击沉的水面战斗舰艇为3艘,占被击沉总数的0。
8%。由于飞机和潜艇 加入海上作战,并逐渐对水面战舰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而要求水面战舰也必须随之具备对 空、对海、对陆、反潜等前所未有的多方面作战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听器问世,进而很 快成为各国水面战舰用于探测潜艇的重要设备,配合舰载深水炸弹,使水面战舰拥有了一定的 反潜作战能力。
由于早期作战飞机普遍为技术相对简陋和飞行速度较低的螺旋桨式飞机,因此 当时的水面战舰通过密集配置具有连续射击功能的高射炮,基本上能将敌方飞机有效阻止在可 进行准确投弹攻击的距离以外,使舰艇免受来自敌方飞机的攻击。
尽管潜艇、飞机在海战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其在某段时期内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足够 重视。由于长期受巨舰大炮制胜的影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型战列舰仍是各国海军发展 的重点,并继续作为海军的主要兵力。
除英、美等国在二战前继续建造排水量35000吨以上、主 炮口径增大至381毫米和406毫米的大型战列舰外,德国也倾力建造了标准排水量达41700吨 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及50000吨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配有8门双联装380毫米主炮、6 座双联装150毫米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和12座 单管20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18座4联装和6座单管20毫米高炮)。
其主侧舷装甲达 320毫米。日本则在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超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72808 吨的“大和”号和“武藏”号的建造。该级战列舰的作战武备包括:3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主 炮、2座三联装155毫米副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舰炮、45座三联装25毫米炮等。
其侧舷装 甲厚达41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达650毫米。假若海战模式依然停留在日德兰海战时代,上述 巨型炮舰无疑仍是海战场的王者。然而,军事科技发展速度往往会很快将许多看上去思想保守 的人的观念远远拋在后面。
实际上,就在超级战列舰仍被各国海军视为海战场主宰而在吨位和 火炮口径上不断刷新纪录之时,一个将在日后终结其地位的对手已经面世。
1903年,首架飞机试飞成功,并在较短时间内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飞机最初被应用于海 军并由部分战列舰及巡洋舰等大型水面战舰搭载,主要是为了通过空中观察方式扩大警戒距 离,以及为火炮远距离射击提供目标指示。1910年11月,一批富有远见的美国海军人员做出了 一项改变水面战舰历史的尝试。
他们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铺设了 25米长的木制简易飞行甲 板,并于该月11日成功进行了一架民用飞机的起飞试验。两个月后,他们又在“潘斯凡尼亚”号 巡洋舰的舰尾铺设了 40米长的飞行甲板,并成功地进行了飞机降落试验。
虽然这项试验由于 来自海军高层的阻力而没能得到继续发展,但立刻引起各国海军的重视。不久,英国即将其“伯 加索斯”号巡洋舰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载飞机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舰,并于1915年加入现 役。
1918年,英国开始建造被称为现代航母始祖的“竞技神”号航母。日本的“祥凤”号航母虽 晚于“竞技神”号开工,却先于其下水服役。美国海军在1919年也获得了建造1艘航母的拨款, 但真正对航空武器对海作战能力具有准确预见的则是威廉•米切尔准将。
米切尔撰文疾呼,航 空兵可以击沉任何水面舰船,“大炮巨舰”海战模式行将过时。从1921 —1925年,威廉•米切尔 组织进行了多次成功的空中对海攻击试验,但最终遭到了当时美国海军保守当局的排斥和压 制。
后来,美国海军终于在珍珠港吞下了苦果。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短短二十余年时间,以舰载机为主战武器并具有海上机动能力的 航空母舰在功能和使用性方面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20世纪30年代,英国建造的“皇家方舟” 号航空母舰采用了全封闭式机库、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全通式飞行甲板以及液压弹射器,该 舰被视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此后,美国“约克城”级、日本“翔鹤”级以及英国“光辉”级航空 母舰均采用了与之类似的标准布局,但技术水平更高。这一时期的航空母舰排水量基本在 20000 ~40000吨,可携带作战飞机60〜90架。
航空母舰搭载的飞机所能投放的炸弹、鱼雷甚至 已经明显比那些最大的战列舰所发射的炮弹距离更远、威力更大。而且二战期间舰载机的作战 性能也已有了相当惊人的发展和变化。然而,更多受“大舰巨炮”传统观念束缚的人显然并没 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不愿认可,所以只有事实才具有最强的说服力。
1940年11月11日,英国 海军地中海舰队从“卓越”号航母出动21架“箭鱼”式鱼雷攻击机,对驻塔兰托港的意大利海军 主力实施了空袭,在1个多小时内,以极少代价取得击沉战列舰1艘、重创2艘,击伤巡洋舰及 辅助舰各2艘的重大战果。
这是航空母舰问世以来,首次直接用于突袭敌方重要军港的范例。 而在1941年5月下旬英国海军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作战中,从“皇家方舟”号航母起 飞的“箭鱼”式鱼雷攻击机实际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这艘巨型战列舰被机载鱼雷毁伤了舵机 因而丧失了脱逃的机会,终于被英国海军以优势兵力击沉。实际上,此时已经显露:即使是配备 了大量防空火力的大型战列舰,在少量舰载攻击机的围攻面前仍会陷于难以招架的颓势。
同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母舰队仿效英国人在塔兰托的战法,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 珠港实施了空袭。日本人动用了更大规模的兵力,6艘航母搭载的414架各型舰载机,使用炸 弹、鱼雷对停泊在港内的美舰实施了近2个小时的猛烈攻击。
美军损失惨重:5艘战列舰、3艘 巡洋舰、3艘驱逐舰被击沉,3艘战列舰受损,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受损,死亡2403人。 仅隔3天,英国海军Z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马来海域被曰 海军第22航空战队击沉。
马来海战则被认为是航空兵攻击、歼灭航行中战列舰的首次战例。 发生在1942年5月3日至8日的珊瑚海海战,是美、日双方首次在目视距离之外的海上作战, 标志着航空母舰在海战场的地位已经确立。在1942年6月3日至7日的美、日中途岛战役中, 日本海军由于损失了 4艘主力航空母舰,完全丧失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主动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变。
到二战后期,日本72000吨的“武藏”号和“大和”号超级战列舰如靶标般在成百架 美军舰载攻击机的持续围攻下先后覆灭,从而意味着大舰巨炮时代彻底结束,航空母舰成为海 战场的主宰装备。在二战太平洋战区,仅美国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就取得击毁日本飞机12000 架、击沉日本海军战斗舰艇168艘、商船359艘的战果。
当然,航空母舰毕竟只是以舰载机为主 战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水面平台,直到今天其始终不适于单独活动,而是与其他舰只 组成作战群编队。整个编队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在战时同时使用多兵种、多舰种、多机种进行对 空、对海、对陆以及对潜作战,夺取战区制空权和制海权。
二战期间,频繁并且规模较大的登陆作战也相继出现。如1943年7月同盟国在意大利西 西里岛实施的登陆作战,1944年6月同盟国在法国诺曼底的登陆作战,以及太平洋战场日美双 方在岛屿争夺战中实施的大量登陆作战等,促使水面战舰出现了专门的登陆运送舰艇和登陆工 具,丰富了水面战舰遣送登陆部队和对岸火力支援等方面的作战装备。
水雷的广泛使用,也促 进了扫雷舰艇向更加专业化发展。而随着海军飞机、潜艇作用的提高和水面战舰作战武器射程 的增大,对海、空作战目标进行早期发现以争取尽可能提前的应战时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从 二战中后期起,各主要海军强国开始在军舰上配备雷达,使之对海、空警戒能力和目标搜索距离 较以往大为提高。
同期,各国还先后发展出了由声呐、指挥仪以及鱼雷发射装置构成的反潜武 器系统,以及由雷达、指挥仪和火炮构成的舰炮武器系统,使舰载作战武器的命中率有了大幅度 提高。海军航空兵和潜艇尽管在战斗使用上已经表现出水面战舰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固有的 局限性也使其不可能完全取代水面战舰兵力在海军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战经验表明,海上作战 已经成为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