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散文

世界名家哲理散文怎么样

全部回答

2018-05-20

0 0
    看《知堂回忆录》,才知道,要论周作人的身份,首先是一个翻译家,而后才是作家。 关于翻译,他有一段话,说到直译的文体: 我以为此后译本,应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的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象中,西不象西,不必改头换面。
   所以对这段话比较注意,和近来在重读的英国作家乔治·辛吉的随笔集《四季随笔》有关。  先是在豆瓣上看到几位评论者对这本由李霁野译的文集的翻译之怪提出的种种责难,我在读的过程中,也觉得疑惑,记得以前看过李霁野翻译的作品,好象并不是这样。
  也读过另一本不同的《四季随笔》,也不象这个这么拗口。后来看到它的翻译年代,是四十年代,好象有了些理解。如今看到周作人这句话,更有恍然大悟之感。  读者的责怪自然是有理由的,但以今日汉语的习惯来衡量产生于崇尚直译时代的译本,显然是不公平的。
  要怪,只能怪出版社,为什么不重新译了再出版。 觉得李译本不爽的读者,不妨去读《四季随笔》的另一版本,由郑翼棠译,恐怕更符合今日读者的口味。不过,这本1986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还能不能找到,是个问题。
    我的那一本,是上大学时在校园的一个旧书摊上,五角钱买的,记得是放在家里的书柜里的,很多年没动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散文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文学
散文
诗歌
小说
戏剧
散文
散文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