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河的发源地、流域
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流域范围北抵黄河南堤,西北邻黄河支流伊、洛河,西南与汉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南与洪汝河、谷河、润河地区接壤,东北与涡河、西淝河水系相邻。沙河是颍河的主要洪水来源,因此颍河又有沙河或沙颍河之称。 颍河支流很多,构成流域形状如佛手,因河床浅窄,流入平原区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区占总流域面积29.6%,丘陵区占18.5%,平原区占51.7%,湖泊占0.2%,总落差665米,比降1.20‰。 据《水经注》记载,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游区域,其来水面积为12580平方公里,南流经南汝河至现在的洪河口(古称汝口)入淮。到元代至正年间(13...全部
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流域范围北抵黄河南堤,西北邻黄河支流伊、洛河,西南与汉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南与洪汝河、谷河、润河地区接壤,东北与涡河、西淝河水系相邻。沙河是颍河的主要洪水来源,因此颍河又有沙河或沙颍河之称。
颍河支流很多,构成流域形状如佛手,因河床浅窄,流入平原区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区占总流域面积29.6%,丘陵区占18.5%,平原区占51.7%,湖泊占0.2%,总落差665米,比降1.20‰。
据《水经注》记载,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游区域,其来水面积为12580平方公里,南流经南汝河至现在的洪河口(古称汝口)入淮。到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汝水泛滥,管水的官吏自舞阳截断汝水,逼其上段来水东流,改道入颍河,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开始,后来屡经决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没有复故,从此汝水的上游(现称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属颍河水系,维持到现在。
元代以前颍水源出嵩山,即现在的小颍河,至周口汇西来的沙水、北来的贾鲁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颍水,其河道大致与今颍河相近似。长期受黄河南泛影响,河道弯曲,河槽普遍拓宽。
现颍河发源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脉,嵩山东麓,鲁山县境的二郎庙,流经河南省的鲁山、平顶山、郾城、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常胜沟口进入安徽省界首县境,流经太和、阜阳、颍上等县市,于沫河口注入淮河。
全长557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212公里;流域面积为36728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4010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鲁山至沫河口的高差为103米。沿河地形情况如表2-7。 迄至1954年的河道情况,干流的排泄能力各段很不适应,下游阜阳以下至河口明显偏低。
排泄能力如表2-8。 颍河于界首市西左岸的常胜沟口,由河南省境进入安徽省境,基本东南流,经税镇铺、旧县集、太和、行流集、茨河铺、阜阳、袁寨集、口孜集、新集、江口集、芦桥、颍上、穆岗子、杨湖镇,至沫河口入淮河,跨界首、太和、阜阳、颍上四县市。
境内干流河道长212公里,集水面积4010平方公里。河道直线距离140公里,弯曲度1.52。主要支流茨河于茨河铺附近从左岸汇入,1980年调尾截入茨淮新河后,在茨淮新河的河首建有沟通颍河的茨河铺分洪闸;泉河于阜阳城北从右岸汇入。
较小的支流有万福沟从左岸旧县西汇入;柳河从右岸柳河口汇入;八里河从右岸三道冲汇入。此外,两岸尚有许多集水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小支流直接汇入颍河。除泉河外,所有支流在注入颍河处都建有防洪涵闸。
颍河本干建有阜阳闸枢纽和颍上闸枢纽。 茨淮新河已经建成,根据茨河铺分洪闸分洪,颍河本干的防洪标准达到了20年一遇,阜阳闸下泄流量为3200立方米每秒;除涝标准已达到5年一遇,阜阳闸下泄流量为1900立方米每秒;相应茨河铺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和1400立方米每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