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里面到底对男女晚婚的年龄是怎么规定的,依据是?
本条是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内容与1980年《婚姻法》第5条一致。基于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确定结婚年龄应考虑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生理、心理发育情况。男女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其身体的各个器宫才发育成熟,才有利于繁衍后代;也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其心理发育才较为成熟,才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等进行判断。 社会因素是指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状态、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条件等,也应被作为确定法定婚龄的依据。在我国,确定法定婚龄主要应考虑人口状况这一社会现实。我国人口较多,如果人口增长较快,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降低人口...全部
本条是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内容与1980年《婚姻法》第5条一致。基于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确定结婚年龄应考虑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生理、心理发育情况。男女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其身体的各个器宫才发育成熟,才有利于繁衍后代;也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其心理发育才较为成熟,才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等进行判断。
社会因素是指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状态、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条件等,也应被作为确定法定婚龄的依据。在我国,确定法定婚龄主要应考虑人口状况这一社会现实。我国人口较多,如果人口增长较快,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降低人口出生率,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该条文的具体含义解释如下: (一)"法定婚龄"的含义 本条规定的法定婚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结婚必须达到的最低年龄。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达到或高于这一年龄,才被允许结婚。
《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如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达到这一年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法定婚龄是男女双方必须达到的年龄,属强制性规范,只有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才有权通过修正法律的形式,对法定婚龄予以降低或提高。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现行《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区可以根据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对法定婚龄作变通规定。 (二)"晚婚晚育"的含义 我国现行《婚姻法》在明确规定法定婚龄的同时,还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晚婚晚育是国家倡导的一种婚育政策,其中,法定婚龄与晚婚年龄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法定婚龄属于强制性规范,当事人必须遵守。达到法定婚龄的当事人要求结婚,应予准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可干涉。晚婚年龄是倡导性、任意性规范,非强制的规定。
当事人自愿实行晚婚的,应予鼓励。 二、条文的立法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适当提高法定婚龄,可以达到缓解人口增长的目的。因此1980年《婚姻法》确定的结婚年龄较之1950年《婚姻法》提高了2岁,还有学者认为实际上是将法定婚龄提高了3岁,因为1950年《婚姻法》的规定并未强调"周岁",而1980年《婚姻法》明确规定必须男22周岁,女20周岁,新婚姻法对此未做变更。
规定较高的法定婚龄,能较好地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有利于经济、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实务难点】 1.法定婚龄的规定是否具有强制性? 法定婚龄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以及国家为了适应征丁、服劳役、增加赋税的需要和弥补战争对人口的消耗等,历来都实行早婚的政策,鼓励早婚多育,法定婚龄一直都普遍较低。
因而,在中国的百姓中已形成了早婚的风俗,并历经了千年的流传,这种习俗至今仍对一些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有着深厚的......阅读全文:婚姻法第六条解释:【法定婚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