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所民办高校最好?
陕西民办高校 让我看你真面貌
在当代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应该说陕西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安有国家承认学历独立办学的民办高校5所,高教学历文凭试点校32所,总计在校生13万人,固定资产20多亿。 逾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今年已达5所,其中一所超过两万人。这些数字在全国各省市民办高教中名列前茅,有教育专家将西安民办高校快速发展、蓬勃高涨的办学状况归结为“西安现象”。
人们关注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西安。 在这里,民办高教这块“蛋糕”是怎样做大的?西安民办高教何以成了中国西部民办教育的龙头?它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怎样?前不久,在西安考察民办教育的过程中,笔者探询着其中的道理。
人...全部
陕西民办高校 让我看你真面貌
在当代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应该说陕西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安有国家承认学历独立办学的民办高校5所,高教学历文凭试点校32所,总计在校生13万人,固定资产20多亿。
逾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今年已达5所,其中一所超过两万人。这些数字在全国各省市民办高教中名列前茅,有教育专家将西安民办高校快速发展、蓬勃高涨的办学状况归结为“西安现象”。
人们关注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西安。
在这里,民办高教这块“蛋糕”是怎样做大的?西安民办高教何以成了中国西部民办教育的龙头?它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怎样?前不久,在西安考察民办教育的过程中,笔者探询着其中的道理。
人还未在西安站稳,就已领略到这里民办高校的声名与影响。
西安火车站不长的出站通道,四周闪烁的尽是民办高校的霓虹灯招生广告。车站出口处,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大学、西安思源学院……咨询台一字排开,工作人员殷切热情地招徕到达西安的四方旅客。
西安城区街道,随处可见民办高校的广告牌;公交车上涂抹的民校招贴画,成为亮丽的流动风景,时时处处显示着民办学校的存在与实力。
土壤:丰厚的文化积淀与高教资源共享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8个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西安民办高校中的几位领军人物,像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西安欧亚职业学院院长胡建波、西安思源学院院长周延波等,以前均是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或科研工作的杰出人物。应该说,西安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大多是一些教育情节很重的人。
西安交通大学一位资深望重的教授说,在完成本学校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也经常到位于白鹿塬的思源学院去授课。因为省政府文件里规定,公办学校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办高校兼课。
现在陕西省民办高校已为5000名知识分子以及有技术特长者提供了再工作岗位,为更多的人找到了从事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机会。在许多民办高校周边地区,邮政通信、交通、饮食、商贸等行业十分红火,交易繁忙,既带活了一方经济,也满足了学生的生活需求。
由于陕西省民办高校收费相对偏低,再加上生活必需品方便实惠,所以得到广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学生的青睐便在情理之中。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就为民办高教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陕西的生源市场也有较大潜力,副省长陈宗兴在一次讲话中分析道:到2003年,全省普高和职高学生将达26万,预计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约为13万,这样仍有一半的生源可供民办高校选择,加之外省生源的补充,目前民办高校的招生难将会随着高中的扩招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如果说随着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使原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裂变,那么西安地处西部、有丰厚高教资源的独特性,就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
背景:社会搭起重民办教育的大舞台
西安一所民办学院院长曾问当地一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很多事情你们怎么都不管我们?应该再多支持一下。那位教育干部开玩笑地说,不管就是最大的支持。
谁都明白,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过多的干涉和限制会妨碍它成长。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回过头来一看,众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都意识到,没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他们的发展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作为民办教育机构的“娘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争取、协调能给社会力量办学在某些地方“开小灶”,吃点“偏食”,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西安人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市中心上空,大汽球悬挂着巨幅关于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内容的标语;市区主要街道旁矗立着巨型电子广告牌,滚动播放《条例》内容;办学单位把宣传黑板抬上街头,表演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宣传咨询点,散发各种宣传材料,解答各界人士关心的问题。
这些宣传形式使国家有关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深入人心,营造了有利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实,陕西省1996年就颁布了本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在全国是比较早的,甚至比国家的条例还早一年。
1999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在全国也是走在前面的。2000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办好高等教育的决定,就民办高校可以进行教育实验、完善投资机构、享受与公办高校师生同等待遇、减免建设配套费、实行人事代理自主聘用教职工、坚决制止乱摊派、奖励先进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实施细则笔者翻阅过,条文很详细。但据说执行起来有些阻力,打了些折扣。
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
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两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名存实亡和已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
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态势:构建规模、质量、效益新平台
记者在西安见到了某著名民办高校校长。
我们在市中心广场交谈时,他指着不远处两座建筑物问道,如果在屋顶上立广告牌,哪个效果更好?我指出我认为更醒目的一座建筑,他马上接口道,那就定了。原来他们正在与广告公司谈树宣传牌的事,只是还拿不定主意哪个位置好。
我问他,你们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钱做广告?他说确实能扩大影响,引来生源。
应该说,陕西民办高校的自我宣传是出了名的。除了在本地区,还在全国大小媒体上,经常“露脸”,向天下广而告之,介绍民办学校发展情况,这已经成为陕西民办高校促发展的一种策略,扩大影响的“一张牌”。
这种风气一经形成,会连带产生整体轰动效应,但其中也会出现不和谐之音。如有的学校管理经营不善,教师工资都发不出来了,看别的学校作招生广告,怕自己不作招不来生,窘迫中又拿出大笔资金打广告。这实际是一种风险投资,里面难免有泡沫成分,所以学校真该慎重,要仔细选择适合自己特定情况的发展模式,因为那可能是一道美味大餐,可你的“肠胃”承受不了。
客观分析,早期陕西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是在没有国家财政资助、社会捐赠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主要靠逐年积累学费支撑办学,滚动向前发展。当然现在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已多样化,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经费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因此,扩大规模效益,增加办学经费积累,就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特定时期为生存发展而选择的一条路子。
经过17年的创业经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到今天,已有了长足进展,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站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上看问题,他们对办好民办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索和新的认识,基点是办出有特色,保证教育质量,能持续发展的教育。
有些学校已着手对发展规模、速度进行调控,以构筑新的规模、质量、效益的综合平台。
西安翻译学院在学校生源如潮的条件下,一反民办院校常规,对招收的新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实行“严进严出”的办学方针,坚持严格的入学标准,来确保2万多名在校生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西安外事学院的主体系科,就想控制在现有的规模,要保证“拳头”专业的特色与质量,同时构建民办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理论研究系统工程。学院建立了全国民办高校中首家民办教育研究所,汇集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立项进行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陕西民办高校在高教体制改革之时超常发展,他们辐射周围省区,甚至全国招生办学,但也遇到了新问题:即地方保护主义。西安的民办高校今年到外地招生受到诸多限制,他们对此议论纷纷。平心而论,各地都有发展自己地区民办教育的愿望,但如陕西这样丰富的民办高教资源不充分利用实在可惜。
好在民办教育实行的是市场运行机制,有“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最终由市场说了算。但看得见的如政府的宏观调控、各地教育部门的协调合作、健康有序的招生“游戏规则”的建立,都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