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先秦时期齐国、燕国王室的“姓”与“氏”

战国时,“姓”和“氏”还没统一。“七雄”里:魏国姬姓、魏氏,韩国姬姓、韩氏,赵国和秦国皆是嬴姓、赵氏,楚国芈姓、熊氏,齐国是田氏,但“姓”是否是春秋时陈国的“妫”姓?燕国的“姓”应该是姬,那么“氏”是什么?是燕氏吗?谢谢

全部回答

2009-11-24

0 0
      乱套了,史记有些资料与其他资料有矛盾,为方便,统一都用史记解释。   古代,分:姓、氏、族、官族、邑族等等。姓是“嗣(继承权)”,氏是郡望,姓和氏都是分封的,不是天生就有的。
  这几个,除了齐国,其他都涉及低等的“族、官族、邑族”,以及最高的王族。 魏国——战国七雄魏国王室,姓毕(以祖先的氏作姓),氏魏。     毕公“高”之后。高与周王室同姓姬。
  武王伐纣,高封于毕,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16年,以军功封毕万以魏,而毕万家族从其国名为魏氏。同一地区有两个魏国,最早是姬姓国,武王伐纣而封,晋献公把魏国给了毕国公“高”的后裔“毕万”。
   韩国——战国七雄韩国王室,姓韩,氏韩,姓和氏一样。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古韩国的遗址“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没有资格用“氏”。
  到第四代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晋国没给“武子”赐姓,赐姓与“胙土命氏”同时进行,有姓必有氏,有氏必有姓,武子就是“官族”,到了四世孙“厥”才有“乱世之中”用姓氏的机会,不是“册封”的。   楚国——楚国王室,祖先黄帝后裔,无姓,后来周文王赐熊姓、芈氏,后自改为楚氏 齐国——王室,本姓姜。
  夏商时期,姓和氏都是吕。周朝时期,无姓,应该是齐氏,但是,沿用吕作氏。康公以后,田氏家族取代,而吕氏绝嗣。所以。从秦朝开始,吕氏家族又从齐国旧地恢复了,他们是少有的几个不必担心秦朝杀嗣的家族,并且,他们的姓和氏,都是吕。
     齐国——田氏王室,陈厉公之子“完”的后裔,陈国见《史记•陈杞世家》 燕国——王室,本姓姬,沿用姬(有待考古证明),氏召,后来氏燕 至于赵国、秦国、陈国,你自己看书吧。
   。

2009-11-24

282 0
    先说姓氏的起源: 姓是什么呢?《说文解字》说:“姓,人所以生也。”也就是表示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姓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一些古老的姓都带有“女”字偏旁,比如:姬、姜、姚、姒、妫。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人们都是随母姓的,后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人们就改成了随父姓了。   遥远的夏商时期,我们只知道夏朝是姒姓,商人是子姓,更详细的情况也就说不出什么了。
  进入西周以后,周人建立了宗法制,于是开始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姓氏制度。周人是姬姓,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把他的姓直接冠在名的前面。比如周公叫旦,但是人们并不把他称呼为姬旦。人们平常只是把氏冠在名的前面。
    那么什么是氏呢?这就要讲一下周人的宗法制度了。 所谓的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而来的。由它构成了贵族间的等级阶梯,形成西周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解决了继承权的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根据这一制度周王既是普天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的大宗,代表社稷,主持宗庙,掌握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天子的宗庙被称为太庙,祭祀历代祖先。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
  其余诸子封为诸侯或采邑,称为别子。他们又在各自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同时为了和大宗相区别,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氏号。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其封地和爵位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
    在诸侯国内,又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内建立宗庙,统率自己的家族。这些卿大夫之家,又可以有自己的氏号,以便和诸侯国内的大宗相区别。卿大夫以下分出若干父权家长制的家庭,其家长为士。
  这种层层宗法关系使政权与族权合一,确立了贵族的等级制度。  各级贵族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形成了国家的基本体制。士以下就是平民了,平民是没有姓氏的,他们只有名。 就这样,从姓又分化出了许多的氏。
  比如从姬姓分化出了吴、鲁、季、孟等氏。那么贵族的氏的命名是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进行的呢?《风俗通义》中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1、以号,遥远的朝代的号。  比如唐、虞、夏、商等。
  2、以谥,就是用祖先的谥号。比如宋戴公的后裔就有一部分人以戴为氏。3、以爵,就是根据先人的爵位来取氏的,比如:王、公、侯、伯。4、以国,就是用诸侯国的国号。比如鲁、郑、齐、宋等。5、以官,就是用先人的官职来命名。
  比如:司马、司空、司徒等。6、以字,就是用先人的字中的第一个字来命名。  比如孔子的先人名嘉,字孔父,所以他的后裔就用孔为氏。类似的还有孟、季等。7、以居,就是用居住地来命名。
  比如:东郭、南郭、池等。8、以事,就是用职业。比如陶、卜等。9、以职,其实还是职业,只不过是更低一些的职业。比如五鹿、青鸟等。 在这样的制度下,姓氏是人们身份的标志。  姓的功能在区别婚姻,所谓“同姓不婚”。
  而氏的功能则在表示地位和等级。 进入战国以后,宗法制度已经彻底崩溃了。于是人们也就不再用区分什么姓和氏了,逐渐姓氏就混为一谈了。人们就直接把自己的氏当成了自己的姓了,至于那个遥远的姓,则一般不再提起。
  
  而且宗法制度解体后,姓氏也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氏也就普及了,姓氏不再表示不同的等级,而仅成为人们家族的标志。 所以战国时期,秦和赵虽本是同姓,但已经毫无亲情可言了.战国时人们已经不再区分姓和氏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