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物质概念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子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全部
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子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谓的“无形体的实体”,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外在事物是“一些观念的集合”,离开了感觉或经验的“纯客观存在”是不可理喻的。
他还认为,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站在常识和经验论的立场上难以驳倒的命题。
据说,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贝克莱回答说:即使此前我没有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在。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哲学史上最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不过,尽管“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十分荒谬,但贝克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第一次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问题。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假如贝克莱生活在今天,相对论很可能会被他所发现。
观点4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1646—1716)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而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并应具有“力”作为推动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
这样的实体是与灵魂类似的某种东西,莱布尼茨起初称之为“实体的形式”或“实体的原子”等等,最后称之为“单子”。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因为没有广延,也没有“部分”,所以真正不可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
单子没有部分,因而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产生或消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同时,也没有事物能够进出单子内部,因此每一单子都“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是各自彻底独立的。
因为与灵魂相类似,所以单子也具有“知觉”与“欲望”。每个单子凭借其知觉“反映”全宇宙,如同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在此意义下,每一个单子就是反映万物的一个不同“观点”。同一个宇宙,由于所处的“观点”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面貌,形成每一单子独特的质。
世界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由于其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单子有高低等级之分。从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以至比人的心灵更高的“天使”之类,最后达到全知、全能、全善,创造了其他一切单子的最高的单子,即上帝。
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有无数中介的单子,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其间没有间隙或“飞跃”。莱布尼茨明确肯定:“自然从来不飞跃”。尽管单子与单子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由单子所构成的事物却又是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实际案例]
案例1无限小的粒子世界
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希望能够找出物质甚至宇宙的基本组成。古希腊时
自然哲学家们如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的。
但人类真正理解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从自然科学的出现开始的。
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人们发现了分子,把分子当作最基本的物质。随后,科学家发现分子其实还不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因为分子还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是比分子更基本的结构重新组合,才会导致分子发生变化。
这样,人类又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并由门捷列夫整理出“周期表”这个规律性。然而,在当时物质的基本元素有将近100种,所以原子也不是最基本的东西。另外,当时对于电磁学的研究早已经发现原子并不是真正的不带电,而是处于正负电相等的平衡状态。
这样,科学家们就希望把原子分解得更彻底。
这个研究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科学家们发现原子中有带正电也有带负电的结构,带负电的部分质量很小,而且是单独一个一个地出现,这就是“电子”。而带正电的部分,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而且所有正电荷都集中在一处,即“原子核”。
于是,原子就被分成了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两个部分。
接着,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的概念。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物理学家才找到了中子。这个发现直接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积极发展核武器,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基础物理研究,特别是基本粒子的研究。于是,新的粒子也不断被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夸克模型”和“部分子模型”,用以解释质子、中子、其他粒子及更小结构的问题。
后来,科学家们经过推测,并继续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于是他们发现,除了夸克以外,还有一类被称为“轻子”的粒子,这一类粒子以很早就已经被发现的电子为代表。
目前粒子物理所能探索的最小结构只到夸克和轻子。
但是,根据以往数千年来的经验,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些就是宇宙最终的基本结构,所以探索宇宙最终结构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案例2南柯一梦
唐朝淳于棼是读书人,但不得志。有一次,他喝醉酒,倒在庭院的槐树下睡着了。
他梦见,槐安国请他去做南柯郡的太守,国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的子女也都很显赫。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国王不再信任他,并免了他的官职。
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于是他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堆成的宫殿城池。
他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就是这个蚂蚁洞。槐树的树枝,就是南柯郡。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案例3 影子是一种物质现象
影子和光是分不开的。
例如,当可见光照射地面时,如果光线传播途中遇到不透明物体的遮挡,地面上就会出现该物体的影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可见光线穿透物体的能力很弱,当可见光照射不透明物体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其余部分被反射。
可见,影子不过是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出来的一种客观现象,或者说是物质内部的一种低级的反映形式(自然界中的各种无机物都具有某种简单的反映特性,如高山滚石、水中浮影、金属生锈等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变化)。
当然,这种低级反映形式和我们大脑的意识反映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属于物质现象,是无机界物质的特性。
影子的物质性,也可以从光的物质性得到说明。电子是具有波动性质的粒子,光是具有粒子性质的波。既然电子等微粒是物质,光也是物质,光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定形式。
当光以神奇的速度穿行于空间照射大地时,就对我们呈现出各种奇妙有趣的景象。如美丽的霞光、田野的绿色、雪的白色、五彩缤纷的花色等等,都是被反射或散射的太阳光。而当可见光遇到障碍而使物体得不到光的照射,或光全被吸收,就对我们呈现出黑色,这就是阴影和表面黑色的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我仍将看到太阳是悬在几乎是全黑的天空中。我们平常看见天空的蔚蓝色,不过是被大气散射的太阳光的颜色。由此可见,影子绝不是什么虚幻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影子的出现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人们无法改变这种规律性,正如人仍无法改变大自然春夏秋冬的顺序一样。用哲学语言来说,这就叫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但影子,一切物质现象无不具有这个特性。
影子的消失当然不是物质的消灭。我们通常说的影子在黑暗中“消失”无非是各种物体的影子被地球这个大物体的阴影吞没而已。
其实,即使在“漆黑一片”的时候,还会有不可见光在夜间穿行。我们熟知的X光(伦琴射线)就是一种能穿透人体的不可见光,它使我们看到人体内部的影像,发现人体内部的某些疾病或创伤。各种光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科学家们用特定材料制成的荧光屏,就能使不可见光转化为可见光,他们用这个办法来观测各种阴影,从而揭开了光的各种秘密。由此可见,影子的“消失”不过是物质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转化,它绝不是什么“物质消灭”。
案例4 关于龙的形象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关于龙的形象的引语出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龙有九似或九像的描述。
人们一般认为中国龙是由九种图腾(鹿的角、骆驼的头、兔的眼睛、蛇的身体、青蛙的肚皮、鲤鱼的鳞、鹰的爪子、老虎的手掌、牛的耳朵)组成的新图腾。但《礼记•礼运篇》中又有一说,称"龙、麟、凤、龟',谓之四灵"。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鹰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狮头、鹰爪、蛇身、虎掌、鹿角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一致的精神。
龙的精神可以用团结凝聚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奋发开拓的精神和与天和谐的精神来概括。它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数千年来,约定俗成,深入人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形象。
在中国民间,龙是吉祥、繁荣、欢乐的象征。龙的形象属于事物的现象,因此龙的观念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案例点评]
本专题列举了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
相关观点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中,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巴原子当做世界本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观点2霍布斯的“物体”介绍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的“物体观”。
霍布斯把存在于具体时空之中的物体当作世界本原,表明了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发展。
相关观点3“存在就是被感知”中,贝克莱则把世界本原理解为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在注意到人的认识的主体性的同时,却否定了世界的客观性。
相关观点4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莱布尼茨把世界本原理解为“单子”,既具有原子论的色彩,也具有柏拉图理念论的色彩。通过了解这些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本专题提供的案例1“无限小的粒子世界”,介绍了自然科学对于基本粒子的探索过程,说明基本粒子不是人类想象的产物,而是世界客观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符合物质世界的本来状况的。
案例2“南柯一梦”的故事表现了物质和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淳于棼梦中所见,正是他希望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得志这种客观“存在”的再现。槐安国的“原型”也就是大树下的蚂蚁窝,说明意识的本质从其内容看,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找到“原型”。
此故事充分说明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案例3“影子是一种物质现象”说明了运动着的物质会无休止地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唯独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整个物质世界绝对地无条件地存在于人的感觉和意识之外这一点,是永世不变的。
物质不灭就是这个意思。
案例4“关于龙的形象”中龙的形象是人们在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明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反映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既有正确的反映,又有错误的反映;既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理性认识);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讨论与思考]
问题1。
物质指的就是“实物”吗?
回答要点:“实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体的物体。物质并非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影子、电磁场等这些非实物形式的物质,同实物一样,是客观实在的,而不是我们的意识。
“物质”范畴应当包括除意识以外的一切物质形式,应当概括出实物和非实物的共同本质。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哲学上讲的物质就是撇开一切事物的具体形态,单单抽取它们的共同本质而得到的一般概念。
问题2。
列宁讲的客观实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吗?
回答要点:列宁所讲的客观实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并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应是智慧地对待个别事物,对个别事物的复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行为,而是复杂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的行为。
问题3。意识的形式与意识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回答要点: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客观事物是原材料。它经过人脑这个加工厂的加工,产生出来的产品即意识。
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加工,使意识具有了主观的形式,但它是建立在原来的客观事物的基础之上的。
思考:
第一,通过分析人类对基本粒子的探索,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致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形态表明传统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理解为具体物质、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理解为非物质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客观性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以上多个案例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一个个佐证,说明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以上不是我的原创,只是转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