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震?
地球主要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就仿佛是一个鸡蛋,蛋黄是 地核,蛋清是地幔,蛋壳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由于地球在不 停地自转和公转,促使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并由此产生力的作用,使 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 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即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古代又称其为地动。它 和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 现象。
一、地震的相关名词
(一)震源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
(二)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全部
地球主要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就仿佛是一个鸡蛋,蛋黄是 地核,蛋清是地幔,蛋壳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由于地球在不 停地自转和公转,促使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并由此产生力的作用,使 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 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即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古代又称其为地动。它 和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 现象。
一、地震的相关名词
(一)震源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
(二)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 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三)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叫 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
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 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汶川地震就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破坏性巨大。
(四) 震中距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
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
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
为近震,大于1〇〇〇千米的地震称为
远震。
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
和破坏越小。
(五)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
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三种。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 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 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 很大的波,称为面波。
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六)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 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 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 5〜4。 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 7 级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震级每相差1。0级,能 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
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譬如说,一个6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 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七)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 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 了另一 把“尺子”——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主要按地表的变化现象、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人体的主观感觉 分为若干等级来确定某一地区的地震强度。它与震源距离、地质情况等有关, 但与地震震级无关。
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则震源越浅、烈度也 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 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可以 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 如下:
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3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9〜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0级,震中烈度11度,汶川、都江堰、绵竹、彭 州、北川、青川等县市的80多个乡镇所处区域的地震烈度均大于9度,重庆 地震烈度达5度。
(八)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 生。
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 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一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 三类;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主震一余震型、前震一主震一余 震型、震群型三类。
主震一余震型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 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 7〜2。 4级。
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一余震 型地震也叫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地震。
震群型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 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 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〇。 7级以下。
孤立型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 序列的99。
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 4级以上。
二、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
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
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
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三、地震带
地震带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
带。地震带内的地震分布密集,地震带
外的地震分布零散。
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
系。
全球最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横贯
欧亚的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是全
球六大板块间的接触带,最易发生地
震。其他的地震带与扩张的洋脊、转换
断层、大陆裂谷或大断裂带有关。
(一)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
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 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勘察 加,分布比较零散。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分别 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 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 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 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 关的地震带上。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