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烦恼 情感情绪

我们怎样来呵护心灵呢?

我们怎样来呵护心灵呢?

全部回答

2016-12-21

70 0
     庄子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 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
  ”前半段的表层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用自 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会陷入 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
  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它 不仅是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摧残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应当听从庄子的告诫:“缘督以 为经。”意思是说,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中道”以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不要拼命追求 外物。
    紧接着他所讲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也含有顺应自然之意,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 摸索事物的规律,以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因而故事的结尾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只要人们能顺应自然、不过分苛求,就可以找到养生的秘诀。
   其次,要学会的就是忘却情感。对心灵影响最大的就是情感的变化。  时而喜极而泣, 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柔肠寸断,时而仰天长啸,这样的情感变化都是在给心灵施加压力, 让欢喜悲痛一次胜过一次,这样就会有损身心。
   庄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老聃死后,“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 母”。他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来哭丧呢?这是由于他们把生死看得太重,从 而情不自禁地哭诉起来。  其实,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生是应时,死是偶然,有什么值 得悲哀的呢?人们应当认识到,喜生悲死是违反常理的,只要安于天理和常分,顺应自然 和变化,解脱生老病死的苦乐,那么哀伤或欢乐就不会进入人们的心怀了。
   再次,不要为物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一个不为名利所羁泮的人,会获得 健康而永葆青春。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也是保持心灵豁达的一条原则。 庄子自己就是以十分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
  他生活贫苦,衣衫褴褛,有时候,甚 至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来下锅,但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心情。庄子的妻子死后,朋友来悼念的 时候,看见庄子不仅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  朋友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哭,他说:“我 开始也觉得很伤心,但是想想,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又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因为气聚在一起,现在气散了,她回到了自然中,我应该髙兴啊Z 庄子当时并不了解生命科学,因此用“气”来解释人的身形,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并不 科学,但是这种看法给了当时的庄子心灵慰藉,让他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得以解脱。
    也正 是这种乐观对待生死得失的态度,庄子写出了后人评价为“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在我们今天纷繁 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份从容宁静,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逍遥,而这才是道 家所提倡的真正的养生境界。
     换一种说法,尽管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如疾病、事故、自然灾害 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但对它们采取什么态度,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保持积极的精神状 态,至少我们可以使情形变得对自己有利,然后增加改善的机会。
   能够做到心理平衡的便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智慧的老人灵活通透,对很多事情都看 得很淡,因为他已经把这些看透了,看透了一切也就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什么事能让他想 不开,心静了,身心都静了。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烦恼
情感情绪
青春期
恋爱
夫妻
家庭关系
两性问题
交友技巧
校园生活
情感情绪
情感情绪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