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地理

《三峡》描绘了春冬季节一副怎么样的画?

《三峡》描绘了春冬季节一副怎么样的

全部回答

2014-01-02

70 0
    《三峡》开篇即铺展一幅“自三峡七百里”的壮美画卷,极目望去,“两岸连山,略无缺处”,“山”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那一派山高岭连、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的景致,高峻得让人仰视而生“隐天蔽日”的感觉。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语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山高、连绵,且两岸之间狭窄的多种特点。  为其如此,才有郭沫若所言“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的雄奇秀逸。 三峡别具特色的山体特征,造就了三峡别样的水文景观,随着四季的更迭,三峡水势变幻多姿,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春冬“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
    《三峡》一文正是循着四季水势的变化,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奔放、清丽而又凄婉的多样色彩:在夏季,江水上涨,漫上山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了夏水的湍急和流速的快,这一特点李白也曾在他的诗篇《早发白帝城》中有所印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奔放、豪迈的气势不能不让郦道元或是李白发自肺腑地赞叹一番,也不能不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一“疾”一“还”就已言尽夏水的特点。在春冬季节,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不仅“素”“绿”色彩相映,显得景致的幽深宁静,“湍”“潭”也动静相生,加上“回清倒影”,把个三峡彰显得秀丽俊逸、风光妩媚,更有那“怪柏”林立“绝巘”上,以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给山水融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生觉生意盎然、“两多趣味”。
    及至水枯气寒的秋季,“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派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连那三峡上的灵猿也深感气愤凄凉,常常悲鸣,“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无怪乎,渔者要歌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情此景也的的确确是“鸟鸣山更幽,猿啼林更寒”。
     《三峡》以凝练的语言、清丽的文风,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了三峡景致,使读者领略了那奇妙山水的无穷魅力,也深深感染了这种山势遮日蔽月的豪壮,水漫江陵的紧急,春光融融的欢乐,秋景萧瑟的凄戚,冬景严冷的悲凉。
  这一切源于三峡的壮美,也出于它异彩纷呈的特色。

2014-01-03

70 0
    三峡以山水著称,写三峡,自然离不开绘山画水;《三峡》是一篇写景文,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来写。 先写山。“七百里”写山之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绵不断;接下来,先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写山之高峻峭拔,“自非”两句特写再加以烘托,并凸显峡之窄。
    可见,写山,突出了山势险峻、连绵、狭窄的特点,而险峻连绵狭窄的山势实则暗示着江流狭窄,为下文写夏水迅猛做了铺垫。 再写山水画卷。同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分季节来写:先写夏水迅疾,突出夏季三峡的奔放美;次写春冬之景,作者将江水之美和山景之美合二为一,描绘出一幅动静相生、摇曳多姿的山水画卷,尽显清幽之美;最后写秋季风光,写景的范围以山景为主,写景的视角扣住听觉,猿猴“属引凄异”的哀啼,渔者荡气回肠的歌声,将秋季三峡的凄婉之美描画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篇,作者抓住三峡山水景物特征,融写山与写水于一体,将三峡山水相依、奇美壮观的自然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将自己对三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寓于字里行间。文章句式骈散相间,收放有致,读来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充满生气。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地理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器乐/声乐
舞蹈
地理
地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