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教师怎样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教师怎样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全部回答

2019-06-21

0 0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功日益显现,科学主义思想强烈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使教育出现“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长。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也无发向人倾吐。为此,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那么,教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呢?    一、要用爱心去打动学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有些教师在教育中只注重传播知识。对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情感上的问题漠不关心,因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不闻不问。但教师的工作决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在于与学生不断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中传播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所以说教师如果缺少了真情的投入,缺失了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的相遇、相通与交融,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和谐的个性来。
      甲同学,某普通中学高二<3>班学生,男,天性活泼好动,高一学年比初中有进步,自控能力稍好一点。  但上课时讲话的毛病还是难以控制,思维一发散就无法收住,致使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中游稍偏上徘徊。
  针对学生这一心理,在高二第二学期我就将其座位严加调控,让他和本班的一位副班长,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同坐。这样下来,期中考试前半个学期自控能力稍好一点,毕竟是新的环境,再加上新的学期,大家都有要好好学习的念头,所以情绪基本上是稳定的。
    但期中考试以后,甲同学就憋不住了,上课也有些厌烦了,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是无所事事,自己的嘴巴也就控制不住了,老师批评他,他也无所谓,这也许是面对繁重的学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他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
  作业有时也完不成。后来月考成绩有所退步,特别是语文,连作文都没有写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是大惑不解,跟他一聊,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我跟他分析,按思维规律来说,你的思维规律是很活跃的。  很活跃的思维就具有发散的功能,有了发散的思维,作文的字数是一定能够写完的,这也是他以前从没有犯过的错误,我一再鼓励他,写作文时不要紧张,不要有心理压力,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常思维也就可以了。
  当然语文也要复习好,心里有了底了,心情也就比较平静,也就不会慌乱,从而导致作文写不完的这样的结果。  经过交流思想,他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学习比以前就要认真一点。该生思维灵活,学习效率比较高,唯一的缺点就是缺乏自控能力,有时也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而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确是一个难上又难的事情。除了教师给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安静的环境外,最主要的还是要给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机制的方法。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失控时间,关注学生的失控情绪,要经常的去疏导,给予他心理上的调节。
  也需要教师在上课时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吸引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启发学生。二、情感教育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
    只有培养一种善良的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尊和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所以,情感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爱的教育,而情感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开拓有益情感的广度,加深情感深度的教育。
  情感的教育可以通过知识的教育获得,也可以通过行为的引导获得。  “知之愈深,爱之愈切”,通过有关对情感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情感心理行为的引导,使个人的意识倾向体系和知识结构密切结合,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意向。
  而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能动体。如果教育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那么即使教育目标对头,教育方法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孩子可以拒绝接受你的教育,教育的困难与失败往往就在这里,但教育成功的秘诀也常常是在这里。
    情感是联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尤其是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那只能用情感去交换情感,用爱心去交换爱心。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人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  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自己的老师身上,渴望老师也象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教师就成了他们成长的第二影响源。
      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教师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人物,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是真理和美德的化身,他们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象教师那样做人。
  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他们学习得好坏,生活得是否有趣,成长得是否健康,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在学校里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教师感情的流露,都会使他们感到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于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  他们常常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美好的东西。
  事实证明,学生在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大的干劲。当他们遇到痛苦和挫折时,教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安慰;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教师公正的评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到获得了最大的谅解,从而鼓起前进的勇气。
    所以,当教师给学生以爱,当教师以自己热诚的感情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则会收到预想的或超出预想的教学效果。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在家中是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几代人围绕转的小太阳,不少家长偏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养尊处优,不少学生已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人际相容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结果导致现在学生思想贫困,情感饥渴,生活单调等。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外,还要多与学生多交朋友,用教师自身及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与学生推心置腹,以心交心。
  对老师的教育他们会把它当成说教,而朋友的话,他们则会把它看成是金玉良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亲师"也就不仅把教师看作单纯的教师,而更多的是把教师看作朋友。
        总的看来,情感是矫正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在由"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也是我们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架起了沟通师生关系的新桥梁,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
  

2019-06-21

0 0
    也许个人理解的片面吧,我感到传统的许多东西在目前我们的确要发展地看,但是挖掘其根源,感觉祖先讲过的许多话还是有着特定的价值和含义。传道:本意是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也包括网络环境下或者虚拟社会中如何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再挖掘,“道“是否也可以包括“如何对未来的设计”?授业:本意是传授知识、技能给学生,而目前在网络中“业”的范围也改扩大了吧?解惑:本意是解答学生在学习和做人中出现的困难与疑惑,其中是否涵盖了郭老师的“心理保健师”?但的确传统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带有“师道尊严”的思想,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其实,祖先们也告诉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上歪说,只是觉得我们是否应该发展地看待传统。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远程教育
会计资格考试
司法考试
职业培训
自考
公务员考试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