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民的调查以及对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

各位帮帮忙吧,只有调查和调查数据的也行。。。

全部回答

2018-10-26

2 0
    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守护住中华民族节日之魂“逢年过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一句成语。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一首《新年自唱自和》的组诗中写道: 江山一夜雨,花柳九州春。
  过节喜无事,谋欢要及辰。 年年仍岁岁,故故复新新。把酒有余恨,无从见古人。 这首诗,道出了中国人过年过节的真谛:“谋欢”,就是过个快乐的节日。  早年有一首儿童歌曲唱道:“同我们一起,过呀过着快乐的节日”。
  今日的春节联欢会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台词:“欢欢喜喜过大年”。 然而,在现实中,老百姓在传统节日中“谋欢”的情感越来越淡薄,吃吃喝喝、人情送礼、节日促销、商业炒作堂而皇之地充斥在节日中。传统的年味变了,节气霉了,欢乐的年节之魂正在悄然离去。
     传统节日是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过程中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和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代表性象征符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存续的“真谛”。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一定要牢牢地守住这个“真谛”。 被拥有者普遍认同的民间信仰是节日传承的灵魂。
  当前,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民间信仰的问题。  民间信仰是传统节日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魂”。
  将“民间信仰”等同“封建迷信”的说法,是个固步自封的、没有被彻底破除的“误区”,应当打破。没有民众普遍认同的精神支柱的节日,必然“失魂落魄”。 传统节日的仪式性规范决定固定的节期和相对稳定的节日场所,制约着节日的“活态传承”。
    随意更改节期或脱离传统的场域,都会使节日的“活态传承”遭受破坏。把固定时间举行的民间信仰节日活动或表现形式,变为一种日常性“谋钱”的演出节目,背离节日“谋欢”的精神价值取向,必然是对节日文化遗产的亵渎。
   年年仍岁岁,故故复新新。保护、传承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必须守护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谋欢”真魂,魂兮归来,任重而道远。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