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在哪
长江的源头是--------------------- 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流,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却被误为世界第四,被列在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之后。俗话说,河有头,江有源,长江这条举世闻名的大川,源头究竟在哪里? 清朝康熙后期,为了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曾多次派人探测青藏地区,包括江源在内。 因此,在朝廷内府地图《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示金沙江上源为“木鲁乌苏河”。不过,使臣在1720年到达江源地区时,面对密如鱼网的众多河流,不知所以,只有望洋兴叹,他在奏章里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就是说那里的河流多得就像扫帚一样,千头万绪,百支千条,不知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全部
长江的源头是--------------------- 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流,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却被误为世界第四,被列在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之后。俗话说,河有头,江有源,长江这条举世闻名的大川,源头究竟在哪里? 清朝康熙后期,为了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曾多次派人探测青藏地区,包括江源在内。
因此,在朝廷内府地图《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示金沙江上源为“木鲁乌苏河”。不过,使臣在1720年到达江源地区时,面对密如鱼网的众多河流,不知所以,只有望洋兴叹,他在奏章里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就是说那里的河流多得就像扫帚一样,千头万绪,百支千条,不知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可见,对江源地区河流的认识还是模糊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在大肆侵华的同时,也觊觎长江这块宝地,不同国籍的所谓探险家们,曾经多次踏上青藏高原。沙皇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67~1885年的18年间,曾5次率领武装“探险队”窜入我国新疆、青藏地区活动,其中两次到达通天河上游。
1889年和1908年,沙俄又派科兹洛夫率人两次经过柴达木盆地,翻越巴颜喀拉山,来到通天河北岸。1892年,美国人洛克希尔更深入到现在青藏公路西侧的尕尔曲。他们虽然都已到达了江源地区,但都未能到达长江源头。
晚清及民国年间,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虽然很多,但其详尽程度没有超出《水道提纲》的。1946年初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
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北源曰楚玛尔。”既然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而长江又源出该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当时,中小学地理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并且介绍5800公里长的长江为世界第四大河,因而谬传甚广,影响极深,以至于直到解放以后,这种观念仍然盛行于世。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曾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结果证实:长江上源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这里有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3条,即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
这3条河中,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干涸,不能成为长江正源;要论流域面积和水量,都以当曲为最大;但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水量比当曲小五六倍而长度比当曲还要长18公里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沱沱河的最上源,有东、西二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的西南侧,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的西侧,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是东支。东支的上段是一条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便是万里长江的开始。
新华社于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第二天,美联社从日本东京发了一则电讯:“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直到那个时候,才揭开了“万里长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这个千古之谜,纠正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对江源情况的错误记述。
黄河的源头是--------------- 黄河源头在哪里?黄河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 一九七八年,科学考察队发现,它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
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古诗如------------------黄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长江: 《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赏析---------------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任杭州通判。途经镇江,登临金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古诗。
全诗从头到尾,紧紧围绕一个“江”字,他的家乡在长江的源头,此时又身临江尾,当他见到长江阔大的流水,尤其是江边留下的浪痕和那被江水冲击,时隐时现的巨石时,不禁深深感到世事的艰难、生命的漂泊浮沉,勾起了归田的念头。
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由实入虚,无中生有,写他天黑之后看到江心怪火,想象这是江神在嗔怪他不想归山,于是面对江水发出了有田便归的誓言。全诗如江水漫流,意到言止,虚实变化,纯任自然,很能体现他七言古诗曲折变化而又如行云流水的特点。
起句与结句,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他作为蜀士的游宦生涯,这也是本诗构思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