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律赋的格律
上面在“百度百科”拷贝来的那段称“律赋格律已超出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几无文学艺术价值。”,说的太轻率了,我敢说,写这段的人,根本不懂律赋、八股文。 (是指写文章的人,而不是转载的人。)顺便说下,“百度百科”之类的东西,是不可以当学术论据的,就是扫盲,有时候都不可以,因为很多说法,还是沿袭文革的观点,至于其观点如何,不说也罢。对学术类的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尽量要了解才能发言,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譬如“律赋”“八股文”之类,每见人批,却不见人懂,包括那些所谓的专家,对类似文体口诛笔伐,而自己却未必懂什么才是律赋...全部
上面在“百度百科”拷贝来的那段称“律赋格律已超出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几无文学艺术价值。”,说的太轻率了,我敢说,写这段的人,根本不懂律赋、八股文。
(是指写文章的人,而不是转载的人。)顺便说下,“百度百科”之类的东西,是不可以当学术论据的,就是扫盲,有时候都不可以,因为很多说法,还是沿袭文革的观点,至于其观点如何,不说也罢。对学术类的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尽量要了解才能发言,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譬如“律赋”“八股文”之类,每见人批,却不见人懂,包括那些所谓的专家,对类似文体口诛笔伐,而自己却未必懂什么才是律赋八股文。
律赋,自唐朝开始入科举,一直到满清倒数第二科止。如果仅仅是什么敲门砖,那也有些太小瞧古人智慧。科举制度,是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到今天为止,在各种不公平的选材制度里,最公平的选材制度。古代科举的科目,估计随便拿个题目,即便是现在的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未必能考个四等。
而律赋,也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韵文高度发展的结晶。因为手边没有资料,随便说说。凭记忆敲字,误导概不负责,呵呵。律赋,就是有格律的赋。赋种类很多,大体有骚体赋、散体大赋、小赋、骈赋、文赋等。赋和诗词是一体,必须要压韵,但,却和诗词曲不同,因为诗词曲都是可以唱的,而赋却不能唱,是“念叨”的文体。
(楚辞是可以唱的,但自汉后,赋皆不入歌行,后成惯例。)骈赋大兴于六朝,唐朝根据这种文体,加以修改,人为的创造出一种新的文体“律赋”。可说,历史上这样生造出来的文体不很多,所以律赋的出现,也算个怪胎,而且一出生,就直接走高层路线,进入了科举项目。
一般律赋题目,都选自经、史、子、集,有大题目,有小题目。大题目,是限定整篇文章内容的,小标题,是加以解释大题目,而小标题,阐述大标题的内容,并是文章所限定的韵脚。譬如题目是“学而时习之”,是大标题,那么文章要围绕这个题目来写。
而小标题,是大标题的延伸,比如写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才说,赋,是要压韵的,怎么压?就是“敏”压一韵,“而”压一韵,“好”压一韵……,共八韵。唐朝时候,压几个韵没严格限制,到后期,一般要求是压八部韵,也就是写八段,每段一韵。
而且小标题也有了规定,一般八个韵,是四平韵四仄韵,写的时候,一段压平韵,一段压仄韵。韵部,要根据《礼部韵略》来写,就是官方规定的“压韵字典”,否则按出律算。不但律赋,到现在写格律诗,大家还是习惯按古韵来写,所以不存在什么严格不严格,游戏不游戏之说。
律赋八段,除了前后两段,中间的六段要求对仗,每小句一般要平仄两两相间,字句以“四字”“六字”为主,参杂些虚字、领字。(可参照《滕王阁序》的句子模式。)而每一段里,必须要把小标题的字,比如“敏”“而”等字,嵌到韵脚里,如果不把小标题的字嵌进去,也算出律。
譬如满清科举,小题目有个什么“心”,文章写的非常好,考官很欣赏,就直接点了状元,而忽略了这篇文章,忘记把“心”镶嵌到韵脚里。后来满皇查阅,发现此事,随口说了句“状元有无心之赋”,当时主考才发现自己的失误,汗流浃背。
幸好满皇当时心情好,而且已经圈定,说了句“试官少有眼之人”了事。有此可见律赋之严谨。律赋的格律,大体这样,其文章布局,八段有个基本格式,一般是按入题、提领,等方式来写。自唐,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等,都是律赋大家,如果仅仅是什么砖头,想来依照这些人的性格,也不屑这样的砖头的,哪里会成什么律赋大家。
最后说下,俺是随手敲字,很多年没看律赋了,而且身边也没资料,仅仅按记忆而写,如有误导,本人概不负责。 答案补充 花空烟水流,其实你可以连27。3% 都不用采纳,因为别说网络,就是现实里那些什么专家,也不一定有几个真知道什么叫律赋的,所以这些即便是敲出来,估计也不一定有几人看明白。
我随手敲这几些字,本就是借你的问题,自己温习下,所以,我看老兄还是不用采纳什么了,呵呵。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