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全部回答

2016-07-08

125 0
     出自《论语•公冶长》,原句是: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段话讲到孔子对于孔文子的评论。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
  文子的“文”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谥法。什么是谥法呢?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  中国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
  因此他们为国家做事情,要想争取的是万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孙留下臭名,更不愿在历史上留个骂名。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议,或史官作评语,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
  曾国藩,后人称他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清朝给他的谥号。  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虽然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于是就去问孔子: “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 “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而孔子本身也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典范。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断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