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刻箭”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什么?

“刻箭”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6-05-26

46 0
    漏刻的重要部 件,是一根刻有分划标记的直杆,多以 竹、木,亦有以金属制成的,下连浮舟 (箭舟)。置放在漏刻最下面的受水壶 中,随着注入受水壶中水位的上升而上 浮(原始的单壶沉箭漏则随着壶内水量 的排出而下沉),可在受水壶上部设置 的指标处读取时刻。
  箭上分划采用中 国古代的百刻时制,将一天时间均分为100分划,每分划为1刻。  同时在百刻 制旁,配以每天12时辰的分划制。刻 箭每天上浮一次,也有上浮多次的,如 燕肃莲花漏刻箭全程分为25刻,每25 刻上浮一次,然后清除受水壶中的水, 重新由底部上浮,这样可以增长每刻时 间的分划距离,提髙读数精确度。
  元赵 友钦为测量天体赤经差而设计的专用 漏刻,则更是每天浮沉达百次之多。  箭 上还标记昼夜两部分的起迄范围。由 于昼夜的长度随着太阳视赤纬的变化 而在一年中不断变化,实际使用时在一 年中按节气将不同日期昼夜起迄时刻 分别刻在总刻划为百刻,长度相同的各 支箭上,在不同日期使用相应的刻箭。
   全年最多要更换48支刻箭。这是漏刻 计时的重要内容。  《隋书•天文志•漏 刻》:“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 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 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对于某一纬度处 而言),“漏刻皆随气增损……每差一刻 为一箭。
  ”根据对一日中昼夜长度变化 规律的逐渐认识,东汉以前规定,从冬 (夏)至日起,每隔9日昼漏增(减)一 刻。  由于昼夜长度变化是不均匀的,以 及漏刻计时精确度的提髙,永元十四年 (102),改为太阳去极度每变化二度四 分,改变一刻。
  但太阳去极度的变化与 昼夜长度的变化,两者也不是线性关 系,因而后来采用24节气日期的实际 观测值为准。刻箭上还注有因大气折 射引起的晨昏蒙影的时间,秦汉以前以 日出前三刻之间为旦,日落后三刻之间为昏;秦汉以后改为二刻半,一直沿用 到明末。
      宋代已开始使用夜间更筹制。 即将从昏后至旦前的夜晚时间均分为 5等分,每等分为一更,每更又均分为 五点或五筹。这也是随不同日期而变 化的一种夜间计时制,除夜的中央时刻 三更三点在子夜外,每更的起迄时刻及 每更的时间都在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 刻箭上,对昏、旦及每更的起迄时刻都 有注记。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