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对西安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
一、旅游业正成为桂林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桂林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来发展始于80年代,至今尚不足20年,时间虽然很短,却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规模,旅游从业人员已经接近2万人,具有
了年接待100万入境旅游者和800万人次以上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服务体系。 近20年来,桂林的国际旅游创汇收入和入境旅游者接待量占广西国际旅游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5
%左右。1997年桂林市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的26.7%,即使就国际旅游营业收入11.8亿元而言,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2%,这...全部
一、旅游业正成为桂林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桂林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来发展始于80年代,至今尚不足20年,时间虽然很短,却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规模,旅游从业人员已经接近2万人,具有
了年接待100万入境旅游者和800万人次以上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服务体系。
近20年来,桂林的国际旅游创汇收入和入境旅游者接待量占广西国际旅游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5
%左右。1997年桂林市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的26.7%,即使就国际旅游营业收入11.8亿元而言,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2%,这个数字仍然高于同年全球旅游总收入3.8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0.70%的比率,更大大高于中国当年4.1%的比率,旅游业正成为桂林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二、旅游业大大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随之兴盛,来桂林旅游的境外旅游者蜂拥而入,不足20年,已有150个国家的旅游者(包括一些政要、名流)共600万人次游览、参观、访问了桂林,桂林美名传布全球。
桂林山水这才真是“甲天下”了。此项功勋,其他产业或行业实难夺取。
知名度未可小看,尤其在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更不可小看。知名度是无形资产,桂林的知名度是无价的无形资产,是不能轻易被诋毁、被攻破、被盗用的名牌。
时至今日,已很难想象,倘若没有了
旅游业,或者旅游业凋零、萧条、不景气,桂林将会是一副什么模佯,桂林还有可能再回到没有旅游,比如把游山玩水当作贪图享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来批判的年代吗?很明显,桂林要在21世纪崛起的一条必走之路就是发挥旅游的独特优势,打好知名
度或旅游名牌这张牌。
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桂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业、邮电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的道路、供电、供气、供热、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设施建设等等方面,是旅游地发展旅游的基础。
但旅游新兴起之
初,桂林的基础设施极不适应。先看道路和交通,80年代初,桂林仍是“东西一座桥,南北一条街”,“路不平,灯不明”。市内主要干道十分狭窄,人车混杂,经常发生交通堵塞。飞机场系军民合用,设施简陋,航班严重不足。
铁路客运没有始发站,
大量游客想游桂林来不了,游了桂林不能及时离开。至于漓江航道,70年代末仍主要是货运,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漓江航运公司货运量奇缺,面临歇业和转产的厄运。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激活了桂林的道路、水运、铁路、民航的建设步伐。
民航方面先是
改建了奇峰镇飞机场,使载客能力旋即增加了两倍,进而争取中央支持,建成了全国第一流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如今年客运量可达1000万人次。铁路方面,先是重建了桂林火车站,缓解了旅游“交通难”问题,进而上下通力合作,促成了桂林火车始发
站的动工,有望在1998年落成通车。
漓江航运方面,70年代末,全市只有3艘客运木船,到80年代中期,涉外游船就增加到118艘,至1996年,又增至170艘,而且更舒适、更豪华、更卫生、更安全。倘若加上内宾船,全市共有客运船舶321艘共1.6万个
客运位。
漓江航运公司则由1978年发不出工资,到如今成了桂林市的重要纳税户之一。
市内道路方面,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两江机场路、中山中路、东西环路、西凤路、翊武路、穿山路、桂(林)阳(朔)公路等十几条干道、公路的建设,完成了桂(林)柳(州)高速公路,拓宽和改建了市内的3座立交桥,修建了3座漓江大桥,新
建了火车站地下商场,大大缓解了市内交通拥挤、堵塞的状况,消除了桂林旅游交通存在多年的“瓶颈”状况。
这些成就至少可以肯定,没有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推动,桂林的道路和交通业绝不会发展得如此神速;飞机场可能会新建一个,但未必能有两江
国际机场这样全国一流的规模和档次。
再看邮电业。80年代初,桂林还没有普及电话,国际电话业务也未开通,旅游者多有怨言。
后经多方努力,到1988年,开通了1.2万门程控电话,游客在桂林可以向国内外直接拨号通话了,桂林成了广西第一个开通国际长话业务的城市。“八五”期
间,电话进入桂林寻常百姓家。1994年,桂林市邮电局开始组建本地电话网,到1996年3月,桂林旅游区内的12个县及其乡镇的电话全部进入桂林本地网。
现在,桂林市程控交换机容量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7.65万门,电话普及率居广西各城市之首。
再看排水、供水、供电。8O年代中期,全市供电10.3万千瓦,实际负荷10.8万千瓦,高峰负荷11.7万千瓦,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全市自来水供应有1/4缺口,有的地段三层以上房屋供不上水。那时,满足了宾馆的用电用水,市民的用电用
水就大打折扣。排水方面,全市一半以上地区没有下水设施。桂林多雨,一下雨,全市大小街道污水横流。
如今,全市供电基本正常,1996年,桂林电网供电量达157912.94万千瓦时。而洪水已经绰绰有余,目前全市日平均用水需求量24万立方米,最高
也不过27万立方米,而生产能力已达32.8万立方米。
至于排水,情形也大为改观了,高新七星区十万人口原来无下水设施,如今已经大体解决。
再看环境保护。80年代以前,桂林的污染严重,工业、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塘,废气重,酸雨PH值时达8.4,旅游船上的废气、油污、粪便、杂物全排入漓江,漓江水质急剧下降。
各旅游景点大都被一些重要单位和部门占据,不利于开发、管理和保
护。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呼唤桂林人的环保意识,旅游者的建议、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领导的重视,提高了桂林人的旅游环境意识。于是,有了后来关停并转27个污染较重的工厂(车间)的举措乃至如今一系列常抓不懈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漓江的保护和治
理,引来了世界银行对漓江保护和治理的贷款。
1996年,光整治小东江,桂林市便投入730万元完成了引水和河床疏浚工程,投入300万元改造沿岸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小东江水质影响极大的味精厂投资200万元治理味精废水,使公司水污染物下降了80%,又投2000万元用于治工业废水,小东江已经恢复了昔日清澈见底的面貌。
据统计,1996年完成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和漓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准备费等达21640.6万元。
当然,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业、邮电业首先是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服务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即使没有旅游业,它们也会不断发展、完善,但尽管如此,我们恐怕还是难以否认,的确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快了桂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
交通业、邮电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新兴的旅游业引导着产业结构调整。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所具有的导向性功能也是不容置疑的。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史证明,凡是现代化国际性程度高的发达都市,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60%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
七八十。
如香港特区为73.2%,新加坡为69.85%,东京为72.5%,巴黎为72.7%,伦敦为85.0%,纽约为86.7%。眼下,桂林市为38.6%,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够协调,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还低4个百分点。
遵照桂林市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理论,桂林市的第三产业从现在起就必须有一个跳跃的发展。桂林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目标就是着眼把全市三个产业的结构协调好,迅速使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若干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桂林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桂林重点选择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其他相关行业就成了题中之议,而工业、农业理当要起到支持和有利于旅游业跳跃发展的作用。由此观之,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稳妥的战略结构调整和优化就成必然,这样方能真正形成“旅游带百业,百业扶旅游”的良性环境。
五、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比规模经济程度更高级),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根据桂林市旅游局
提供的全市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推算,全市从事与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员达10万人。
如果不发展旅游业,这12万人则面临转产、下岗或失业的厄运。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部分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今天,他们上哪里找饭吃?何况,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政府机构的改革,还有一部分“隐蔽性”的失业人口成为完全失业人口,加之每年的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桂林就业形势只会日益严峻。
但是,如果旅游业能健康发展,就极有可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有专家预测1997年以后的10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将由1996年的3.6万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8万
亿美元,国际旅游业将创造1.3亿个工作岗位,到2006年从事旅游的人数将由1996年的2.5亿人增加到3.8亿人。
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长速度将更高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看好旅游业,坚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会对缓解桂林市社会就业压力作出贡献。
六、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还表现为给桂林创造了许多发展机遇。
人的成功讲机遇,一个城市的崛起也讲机遇。
旅游业能创造众多发展机遇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为旅游实践所证明。我们知道,旅游业是充分市场化的外向型综合事业,既有经济性,又有文化性,还有相当的政治和外交色彩。如前所述,近20
年来已经有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约600万人来到桂林参观游览,桂林先后和日本的熊本、新西兰的黑斯廷斯、美国的奥兰多等城市结成友好城市;此外,有关资料显示,十几年来,已有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香港特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著名专家、学者来桂林举行过近200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桂林参加人员达5395人次。
这些活动的开展和友人、旅游者的到来,加速了桂林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激活了桂林的市场经济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增加了桂林旅游经济的实力和对外资的利用。“八五”期间,桂林旅游业的非贸易创汇高于贸易创汇,前者营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19.35%,后者仅为14%。
许多企业,借助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外商合作,使企业扭亏为盈,有的还成为桂林利税大户,如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等。最近,又有日本NEC、美国英格索兰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入驻桂林,增加了桂林经济的实力。
再如,桂林山水和桂林旅游的知名度招徕了许多重要的全国性会议,最具代表性的如1993年的全国汽车配件秋季交易会,1995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1997年的全国化工物资订货交易会。会议期间,到桂的代表和富商及随行人贝都达数万之众,最高者有10万人,全市各宾馆、饭店、招待所无不爆满,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都大得好处。
有权威人士估计,汽车配件会议召开的当月,全市旅游收入近亿元,而客人在桂的总
支出达3亿元。十分明显,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给桂林带来了大量的人流、信息流,从而牵引出大量的物资流、资本流,创造了众多的发展机遇,说旅游业“立”不起市来至少是“杞人忧天”的。
下面再说两个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个是旅游业和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诚然,今天桂林旅游业的经济收入总量没有超过工业,工业还支撑着桂林,也支持着旅游业。但须知,旅游业是新兴产业,而桂林工业已存在了几十年,况且今后的桂林工业不能随心所欲毫无节制地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某
种意义上或一定范围内说就是还必须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之路,否则,桂林工业将失去方向和主心骨,失去自身的特色。
桂林现有工业基础和规模除了这些年发展起来的而外,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50年代优先
发展重工业和后来以“工业为主导”方针的产物,结构布局、经营机制已经很不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了,所以要改革。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和国家的经验,桂林市在21世纪要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名城,从现在起,如前所述,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应高于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幅度至少要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以尽快增加第三产业的经济总量和达到国民经济构成的6O%-75%。
这意味着,到那时,无论是在桂林产业结构中还是桂林国内生产总值中起最大支撑作用的将不再是第二产业的工业经济,取而代之的是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这并非不可企及。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上海1997年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就高于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5个百分点。
在国外,据中央电视二台1998年1月23日《财金报道》,古巴这些年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取代制糖工业成为该国的第一大产业,支撑着古巴的国民经济。其实,在佳林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工业并不矛盾,更不是要取消工业单纯发展旅游业。
恰恰相反,要大力发展能与旅游业配合,能广泛扩大就业机会,不污染环境,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大力发展与旅游城市性质相协调的工业、农业,只不过在结构上要作些调整罢了。总之,工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基础。
这一状况不会改变,而旅游业引导工农业进行调整的状况将越来越明显,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改变。所以,以为发展旅游,工农业便没地位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另一个是旅游业的脆弱性问题。
就我国旅游市场看,人们所担心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主要指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一般不包括在内。由于旅游业的高度市场化、国际化和跨地域性等特殊原因,再由于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调控能力还比较弱,加之一些我们暂时还难以控制的其他原因等
等,旅游业容易在一定的时间,甚至是较长时间内产生较大波动,导致不理想的经济后果。
但国际旅游业的这种脆弱性通常不反映在国内旅游业上。统计资料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国内旅游的业务量一般可达旅游业务总量的70-90%以
上。换言之,国内旅游是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宰,是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如1996年,美国的国内旅游收入为6945.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旅游总收入7588.8亿美元的91.51%;英国这一年的国内旅游收入为1070.458亿美元,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1294.6亿美元的83.98%;西班牙1996年的国内旅游收入为616.22亿美元,占该国当年旅游业总收入900.5亿美元的68.43%。
在我国,1996年国内旅游收入为1638.4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2508.4亿元的65.8%。就广西言,1996年国内旅游收入129.75亿元,占全区当年旅游总收入142.5万亿元的91.03%。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缺乏国内旅游的确切数字,不过,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抽样调查数据和桂林市1996年入境旅游者408791人次,营业收入105528万元人民币及国内旅游者人数、停留天数、每天花销等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桂林该年旅游总收入为29.47亿元,即国内旅游收人为18.89亿元,占全市当年旅游总收入的64.2%。
这一组数字至少可以提醒我们:桂林作为当今世界上一座国际旅游业很发达的旅游城市,其国内旅游收入仍然高于国际旅游收入,占据支撑位置,发展潜力极大;桂林旅游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方针,确立国际、国内旅游并重,以国内旅游为基础的战略策略,像过去抓国际旅游那样抓国内旅游,使国际、国内旅游比翼齐飞。
这个推断,也与我国目前进入国内旅游急剧扩张期的现实相吻合。我以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回避国际旅游
业的风险,防备其脆弱性、依赖性。当然,这绝不排斥我们还可以在开拓新客源市场,提供旅游新产品,提高旅游地形象吸引力等等方面做文章。
总之,旅游业脆弱性和风险在我们不断努力和旅游市场不断成熟下,是完全可以化解和回避的。我们没有必
要谈旅游而色变。
本文作者:
邓祝仁《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社长、主编,副研究员;桂林,西山路6号,541001。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