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进!请你们谈谈在初二的学习
学习方法
听讲整体策略的具体技术表
一、用心去听
二、避免偏见
三、保持稳定情绪
四、关注无声的言语
1、观察面部表情
2、注意语调和音色
3、注意姿势表情
五、做出恰当的反应
1、不要提太多问题
2、不要轻易打断别人
3、适当用眼睛交流
二、听课策略的具体技术如下表
听课策略的具体技术表
一、课前预习
1、选择预习重点
2、明确预习任务
3、履行三层次预习
4、与其他学习环节相结合
二、课堂听讲
1、积极听讲:(1)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2)超前思考,比较听课;(3)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4)随时总结;(5)注意和老师交流
2、做好课堂笔记:(1)备足笔记本;(2)做提纲式笔记;(3)科...全部
学习方法
听讲整体策略的具体技术表
一、用心去听
二、避免偏见
三、保持稳定情绪
四、关注无声的言语
1、观察面部表情
2、注意语调和音色
3、注意姿势表情
五、做出恰当的反应
1、不要提太多问题
2、不要轻易打断别人
3、适当用眼睛交流
二、听课策略的具体技术如下表
听课策略的具体技术表
一、课前预习
1、选择预习重点
2、明确预习任务
3、履行三层次预习
4、与其他学习环节相结合
二、课堂听讲
1、积极听讲:(1)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2)超前思考,比较听课;(3)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4)随时总结;(5)注意和老师交流
2、做好课堂笔记:(1)备足笔记本;(2)做提纲式笔记;(3)科学分配注意力;(4)层次分明,一目了然;(5)多留空间;(6)利用符号和缩写;(7)准确记录
三、课后复习
1、课后回忆
2、精读教材
3、整理笔记
4、练习
三、什么是三层次预习
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预习划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和课前预习三个层次。
①学期预习。是指在开学前(假期里)或开学初,集中一定的时间,通览新教材,进行系统自学的过程。通过学期预习,了解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就可以居高临下,从全局的高度进行学习。而且,这样预习也可以缓解平时学习的紧张。
对于难度较大,自己感到吃力的学科,这种预习更有必要。
②阶段预习。是指预习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初步建立这部分知识的结构。阶段预习可明确该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也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掌握知识。
③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自学这一节内容,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由于这类预习所用时间短,收效快,所以更为常用。
上述三种预习方式相互关联,如果学期预习充分,阶段预习就可以节省时间;如果阶段预习充分,课前预习也可以不必天天进行。
如能把这三种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四、做好课堂笔记
做课堂笔记,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技巧。
①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给日后温习带来方便。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课后反复思考的科目,这种方便性尤其明显。
②这份永恒的记录,可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堂课下来,即使是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回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
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必要。
③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表面看来,做笔记会妨碍听课——一边聆听,一边又要写重点,似乎永远都是比讲话者落后,但只要能够处理得当,两者便可兼顾。
比如,专心听讲,只写下适当的重要字眼,事后再重组课堂内容。事实也证明,会做摘录笔记的学生,成绩好过没有做摘录笔记的。在一次实验中,让一批学生听一堂课,数星期后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表明,那些课堂上做过摘录笔记的,平均得分是65%,而没有做过摘录笔记的,只得25%。
将论点写在笔记本上,是否真能帮助我们记下该要点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家们作了一项实验:一班学生边听一段课文,边做笔记。一星期后,让他们尝试回忆记述的内容。结果发现,他们回忆笔记内容的能力,是回忆笔记以外资料能力的6倍。
所以,如果你想记下一项资料,那就将它写在笔记本里吧!
那么,怎样做好课堂笔记呢?
(1)备足笔记本
学期初便应准备10多本较大的活页笔记本,保证每一科目至少有一个笔记本。
不同科目的笔记本,大小可略有不同,但须保证笔记本的纸张充足。
(2)做提纲式笔记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
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这个问题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寥寥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通常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对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三种做笔记的方式可供选择:尽可能完整记录;只作概略的提要,或者根本不做笔记;做提纲式笔记,在必要时,可以较为详细地记下一些定义、表格、图解等。一般都采用第三种方式。
特意把笔记记得很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和思考。
但一贯把笔记做得特别详细并不好,其主要缺陷在于,太忙于记录,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去思考。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3)科学分配注意力
可采用三种方式分配听课时的注意力。
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做记录上。这时,记忆退居次要地位,听课几乎变成了听写,这样听课必然导致对很多问题缺乏理解。
②用50%的注意力听教师讲解,50%的注意力做记录。这样做,学生会理解并记住大部分内容。
③用90%的注意力集中听讲,并积极动脑思考,只用10%的注意力作简要的笔记。
这种笔记不是对教师原话的记录,而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语言。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全部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主张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记提纲式笔记。
(4)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好的笔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一节课解决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这就要求:记录内容一定要有条理,有层次,分段分条记录。不要将几个问题掺杂在一段文字中。
(5)多留空间
不要吝啬纸张,每页的上下左右,都要留适当空间,以便温习时加上自己的心得、疑问或者其他补充资料。
此外,绘图要大而清楚,论点之间要有充足的空位,以增强笔记的“视觉效果”,便于温习。
(6)利用符号和缩写
笔记通常都是只给自己看的,因而可以随意使用任何符号或速记办法,大大加快记录速度。
比较常见的通用符号和缩写有:
e.g.——例如;
cf——比较(注意:仅在此处是这个意思);
n.b.——这一点是重要的;
∵——因为;
∴——所以;
>——大于;
<——小于;
=——等于或与……相同;
≠——不等于或与……不相同。
(7)准确记录
知识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实验研究证明,一个学生在首次记录中发生错误,即使以后给他正确的信息,他也很难改正原来的错误。所以,做笔记时,资料一定要正确,比如抄板书时就要小心,不要错漏。
此外,下课后要尽快翻阅笔记,将不明白或不肯定的部分加上记号,并请教老师,及时补正。
五、课后复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必须时常回复到所学会的东西上而加以复习……牢固地记住所学会的东西。
这比贪学新东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有些同学不了解复习的意义,平时学习不注意复习,到考试前几天才临阵磨枪,起早贪黑,结果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有时碰运气答对几道题,分数不错,但时隔不久,所学的知识就忘掉了。
平时不复习,只靠临时突击,是难以掌握知识的。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后复习则是课堂听讲的后续阶段。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不仅是巩固旧知识的必要做法。
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前奏,是使新旧知识衔接并开成系统化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短时记忆的材料顺利转化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
那么,怎样搞好课后复习呢?
1、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亦称“尝试回忆”或“试图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
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做“过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2、精读教材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初中表明,对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业就做得越好,越节省时间。
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读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点。对课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忆中未能再现的内容要着重精读。精读时要注意:把握要领,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内容,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3、整理笔记
课堂听讲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老师讲课的速度较快,难免会漏记一些内容,这就需要课后整理笔记时加以补充。特别是提纲式笔记,它只记录了课堂内容的纲要,因此必须整理笔记,充实内容。
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
4、练习
练习包括书面作业、实际操作等。“练”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切忌抄袭与照搬;②要有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练习,因老师最清楚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切忌题海战术;③要留心总结解题方法,寻求解题规律,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④要知难而进,不要一有问题就马上求助于老师,应力争自己解决,即使请教别人,也应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深刻印象。
上面的回忆、精读、整理、练习四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回忆”、“精读”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课堂听讲内容的过程,“练”是运用知识,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至于实际操作程序,则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或者按回忆—精读—整理—练习的顺序依次进行;或依逐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这四个步骤,最后达到复习的目的。
下面的一首听课歌谣,较全面地概括了本节的内容。
课前要预习,听课易入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
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需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六、 课堂听讲中的坏习惯及其克服措施
为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就一定要克服课堂听讲中常见的坏习惯。
这些坏习惯可以归纳成十类。
(一)认为某个科目沉闷
有些人一旦认为某堂课不够生动,便立刻“关掉”自己的耳朵,不去聆听。这种举动,通常都是基于无知,而不是理智。
一个好的聆听者,即使面对着看来十分沉闷的一堂课,也会细心聆听,以找出重要的资料及思想。
(二)对老师有偏见
有些人喜欢挑剔讲课者的不是,如衣着落伍,声调呆板,乡音未改等,从而推断:这样一个演讲者,说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抱着这种偏见去听课,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个好的聆听者,知道授课不同于时装表演,知道人无完人。
他会仔细地寻找知识,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挑老师的毛病上。
(三)只看热闹,不悟门道
有些人只听事例,而认为原理、意念等只不过是其他人的看法罢了。
一个好的聆听者,希望看到事实怎样印证原理,例子怎样印证意念,论据怎样印证论点等。
因为事实的重要性只在于它能联系原理、意念等。
(四)过分反应,因小失大
有些人由于不同意讲课者的某点说法而对整堂课采取了拒绝的心理,以致错过了其余的课堂内容。
一个好的聆听者,会用理智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聆听。
存在不同观点应视为很正常的情况,待有适当机会才发问,决不应影响听课。
(五)千篇一律的笔记方式
有些人尝试将每堂课用同一个笔记形式记录。他们只顾笔记的外观,忽略了笔记的内容。
一个好的聆听者,会因科目及授课形式的不同,来调节笔记方式。
(六)对敏感的字眼过分反应
有些人一听到敏感的字眼,如“宗教”、“赌博”、“娼妓”等,便反应过敏,血压上升,甚至发火,而聆听亦会结束。
一个良好的聆听者,即使听到一些敏感的字眼,仍会留心听下去,以便理解讲课者的意思和论据。
(七)三心二意,浪费思想速度
思想的速度,比讲话的速度要快4倍以上。有些人就是因这个事实,在听课的空隙胡思乱想或解决个人问题,结果打乱了听讲的思路,以致再也跟不上讲课者的思路,只好将余下的课堂内容放弃。
一个好的聆听者,会利用他的思想速度及课堂上的停顿,去区分重要论点及有关的支持论据,将重点快速总结,并预测讲课者的下一个要点。
(八)人在曹营心在汉
有些人眼睛在望着讲课者,而心早已飞出了课堂。
他们认为回家看教科书完全可以代替课堂听讲。
一个好的聆听者,知道每一堂课都很珍贵;知道每一堂课,都是讲课者花数小时精心准备的,其中有些东西在教科学书里是找不到的。
(九)心浮气躁,易受干扰
有些学生经常把附近的小骚扰作为借口,而不去听课,如脚步声、咳嗽声、开门声、邻近球场打球声等。
一个好的聆听者,善于自律而不受外界的干扰,专心听课。
(十)贪图舒服,无所用心
有些人懒于理解讲课者的复杂论点及论证,认为太麻烦太辛苦。这些人想要的是娱乐,而不是学习。
一个好的聆听者,充满求知欲,渴望知道讲课者证明论点的方法,而不会害怕复杂、艰深的过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