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请详细介绍一下萧何?

全部回答

2007-05-31

0 0
    萧何,汉初名臣,官居相国,乃是汉朝开国时期中央的第二把手。萧何是沛丰人,和刘邦 同学住得比较近。萧何的能力很强,属于那种无论什么考试都可以得高分的天才儿童,所 以很容易的就溷了个小官当当。
  在秦末的乱世之中,萧何这个家伙的眼光很贼,当刘邦还 是个小屁屁的时候就看出这个流氓不简单,常常在一些小事情上帮助刘邦,作为感情投资 。  后来刘邦成了所谓亭长,萧何就常常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刘邦出去做事,别人送红 包给3两银子,萧何独自给5两。--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也很纳闷:受贿和行贿也有 体现出高瞻远瞩的? 萧何工作不错,为人处事非常圆滑,上下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打点的妥妥帖帖,很快便有了 升官的机会:按照绩效排名,位居第一的萧何可以请调中央。
    但是萧何清楚地看到当时秦 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况之中,就以各种理由推托,在天下大局十分不明朗的情况下 ,这样处理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 后来刘邦开始造反。凭借以前的关系,萧何很自然的成为了刘邦的最主要副手,在战场上 ,萧何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是当刘邦的部队先于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的时候,萧何体现 出了作为一个一流政治家的素质--他在别人狂抢金银财宝的时候直扑丞相府和御史府,将 所有的地图文件都收集起来。
    虽然是后到,项羽本来也还可以捞点残羹冷炙,但是这个笨 蛋一把大火将什么都烧了,自然就什么也没有捞到。其实,项羽当时的拳头很大,让刘邦 送过一份拷贝来就可以了么。这个粗线条居然以为只要武力强盛就可以统治天下了,真是 可笑!这样,刘邦就很清楚的知道天下各处关塞,百姓户口,何处强弱,人民所疾苦,即 使一次次被项羽扁的溃不成军,以刘邦低劣的军事素质,还能找条路逃走。
     于是萧何成为刘邦的丞相。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的实力当时还是无法和项羽相抗衡的,所以刘邦退到了巴蜀并采纳了 张良的意见--烧掉栈道--以表示自己安心在四川盆地玩乐。
  当时的巴蜀内政很烂,开发度 很低,再加上刚到这个鬼地方水土不服,许多人耐不住寂寞,开始纷纷开熘走人。  对于刘 邦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因为如果留不住人才,就根本没可能和项羽争夺天下 。
  这个时候,萧何演出了一幕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集团找到了一个军事 天才,一个可以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人。 刘邦出陈仓和项羽争天下,让萧何看管自己的后半盘。  在这个阶段中,萧何体现出了超凡 的内政能力。
  每当刘邦被项羽痛K一顿,丧师失地,人死的死散的散,粮草不是被抢就是被 烧的时候,萧何总能够在后方为刘邦补充实力。 楚汉相争,在相持阶段,刘邦有多次从前线派人回来慰问萧何。萧何正在傻乐的时候,旁 边有人提醒他:"刘邦自己在外头灰头土脸,却还来犒劳你这个在家里闲呆着的人,分明是 对你有了疑心。
    不如你把自己宗族里面可以打仗的人都送到前线去(作人质?),刘邦就 会高兴了。"萧何恍然大悟,立即就照做了,于是刘邦很高兴。这种小心谨慎的处事态度, 才使萧何在汉初的名臣当中得到善终,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大功臣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 的结果。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萧何得到善终的另一个原因是擅长人际关系,不论在何种 情况下都有人提醒,都有人帮着说话。  --特别是文臣。这一点从后面的事情中也能得到证 明。 搞定项羽同学之后,首先是论功行赏,各位打天下的功臣们当然争功,议论了有一年多( 靠!瞧这效率。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以封赏最多。--当然,这里要去掉那些被 封了王,后来又被一一剪除的韩信、英布等人。  于是各位武将们不干了,说:"我们在前线 和敌人作战,浴血疆场,而萧何仅仅是在后方舞文弄墨,结果封赏还比我们多,这太说不 过去了吧?" 刘邦说:"你们都打过猎,知道猎狗。
  打猎靠猎狗来抓到猎物,但是指示猎物踪迹的却是人 。你们能够抓到猎物,功劳相当于狗,而萧何发踪指示,功劳相当于人。  另外,你们不过 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跟随我,而萧何全宗族有几十个人跟随我,当然功劳最大了。
  " 这种比喻简直狗屁不通,后面的论证方式也完全是诡辩,但是老大既然如此说了,各位武 将自然也就不敢再说些什么。 封完各位功臣,接着是排定座次。各位大臣都说:"平阳侯曹参功劳最大,他攻城略地,身 上伤痕累累(有七十多处),应该是第一。
    "刘邦已经给了萧何最多的封赏,在座次上再想 把萧何列为第一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也不能老是诡辩。不过这个时候有些马屁精看出门道 来了,关内侯鄂君开始为老大制造借口,他说:"这些人都在胡说,曹参虽然野战攻城,但 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
  老大和项羽相持了五年,经常吃了败仗,全军覆没,单身逃匿。  但 是萧何能从关中补充老大的实力,多次在老大还没有来得及召集的时候就将数万的兵力送 到;当年老大和项羽相持,没有粮食的时候,萧何又从关中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过来。
  老 大虽然在崤山以东常常吃败仗,但是萧何在关中总能给老大以最强烈的支持,这是万世之 功!如果没有曹参,对汉朝会有多大损失?我们不能把一时的功劳和万世的功劳相提并论 ,所以,萧何第一,曹参顶多第二。
    "刘邦高兴了,于是下令让萧何位次第一,可以带剑上 朝,上朝不必像别的大臣一样三跪九叩。当天,刘邦封赏了了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每人 都有食邑,而光萧何的食邑就有两千户之多。
  这样,当年萧何多送给刘邦的银子就成万倍 的收了回来,这种投资的回报率真是无与伦比,估计就连巴非特同学都得甘拜下风。   鄂君同学为刘邦找到了把萧何列在第一位的理由,很自然的也得到了回报:刘邦认为鄂君 有知人之智,扩大了他的食邑,改封鄂君为安平侯。
  由此可见,做官的唯一诀窍就是揣摩 上意。 汉朝建国11年,陈豨造反,刘邦带兵出击。这个时候,被刘邦从楚王弄到所谓淮阴侯的韩 信想乘机造反--陈豨和韩信早有预谋,一个拥兵在外,胁权自重,一个心存怨恨,力图报 复。
    萧何毫不犹豫的给刘邦的老婆吕女士出主意,干掉了韩信。虽然吕女士本来就不是善 茬,但如果没有萧何帮助,恐怕也不能那么容易得搞定韩信。由于当年萧何有月下追韩信 的事迹,韩信怎么也不会想到萧何会这样帮着别人暗算自己,所以后来关于萧何与韩信还 有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刘邦听说萧何帮助自己老婆搞定了韩信,立即下令封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食邑,拨五 百人作为萧何的私人护卫。这个时候的萧何,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所以各位同事都来祝贺 ,拍他的马屁,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来给萧何吊丧。
  召平就是那个种出一代名瓜"东陵瓜" 的原秦朝东陵侯,他对萧何说:"你的祸事来了,老大在外头打仗而你守在关中,没有什么 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你卫队。  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来看,老大是在怀疑你了。
  给你卫 队绝对不是宠信你的表现。如果你推辞不接受,并把自己的银子拿出来劳军,老大一定会 高兴的。"萧何立即采纳了召平的方法,刘邦果然很高兴。 又过了一年多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出马,在军中多次派人来问萧何在作些什么。
     萧何的做法和陈豨造反时一样,全力安抚百姓,拿出自己的银子犒劳军队。此时,有人就 对萧何说了:"你离灭族已经不远了。你是相国,功劳最大,还可以怎么封赏你?你在观众 经营老大的老巢已经十几年了,深得民心,老百姓只知道有相国而不知道有皇帝。
  老大之 所以多次来问你,是因为怕你动摇他的根本。  现在你何不多贱买田地,损害自己的名誉? 这样老大就放心了。"萧何立即采纳,强买老百姓土地房屋无数,刘邦闻讯大喜。 萧何很会拍马,他主持建设未央宫,把这座刘邦要住的宫殿搞得富丽堂皇。
  后来刘邦看到 了,前面就摆着一个秦朝阿房宫的前车之鉴,刘邦顿时大怒,说:天下刚刚定下来,你为 什么花这么多钱造这种东西?萧何振振有词地说:天下刚刚定下来,所以就可以造宫殿了 ,而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如果宫殿不造的壮丽一些,怎么能够显示天子的威严呢?听到这 话,刘邦当时"龙颜大悦"。
     不过即使是像这样小心翼翼,萧何还免不了牢狱之灾。一次萧何要求开发长安附近的空地 ,结果被刘邦认为收受了商人的贿赂,于是令人将萧何收监审问。正在危急的时候,王卫 尉帮忙说话:"有利于百姓而提出方桉,这是宰相的职责,老大你怎么能认为萧何收受贿赂 呢?而且老大和项羽打、后来又和陈豨打、和英布打,那个时候萧何只要在关中稍稍动作 , 则关西不会为老大所有。
    萧何不以这个为利益,而今天却被商人贿赂,这可能吗?"刘 邦听后,十分不高兴,但还是过了几天就把萧何给放了。由此可见,即使像萧何这样有做 官素质的牛人也免不了搞错状况,所以做官一定要有一些比较"铁",而且能够说得上话的 哥们,这就是所谓"关系网"。
  一旦自己有个马高镫短、漏手失蹄,才会有人全力以赴的帮 忙。  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英布、彭越、陈豨等等大功臣一一挂掉而萧何同学得以善终的根 本原因。 由于有过争夺兵器谱排名第一的梁子,萧何和曹参一向不合。
  不过在萧何临终前还是向当 时的汉惠帝推举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萧何生病,汉惠帝去探望他 ,问:"你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你啊?"萧何回答:"知臣莫如君。  "--这种"只有老大知我 心"的马屁之词明显是废话,说明萧何在临死前还要演戏。
  汉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 点头:"您选对了人,我死而无憾了!"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追封为文终侯。 萧何这个人一生小心谨慎,在秦朝是不过是一个小官吏(不过我认为萧何这种素质什么时 代都会爬上去的),但在秦汉交替之际的乱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作了精彩的演出,毫不 逊色于同时代的军事天才们,终归有他的独到之处。
    萧何深?治僦溃慈撕茏迹⑶? 处处留下后路伏笔,自然能够左右逢源。以那么高的地位,还在刘邦这种人身旁溷得好好 的,在汉初,只有萧何一人。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