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昆曲折子戏的来历、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全部回答

2007-04-18

0 0

    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要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所以到后来慢慢就不演全本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而集中突出,还能展示演员水平的几出折戏。
  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当然,大多折子戏不是全面对此艺术特征的体现,而更多的则是侧重于京剧行当或四功的某一方面,从而成为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第三,与形式上体现京剧的艺术特征相联系的,有些折子戏经过京剧艺术大师的精心创造,赋予个人在表演艺术方面鲜明特色,逐渐成为京剧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  这应当说是京剧折子 戏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它久演不衰、得以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流派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京剧大师各自在代表性剧目上,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才使整个京剧舞台百花齐放,绚烂多姿。而京剧折子戏作为其中艺术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继承和发展,久演而不衰。
     。

2007-04-23

822 0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它起初称为昆山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为四大声腔。 昆曲的兴盛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此间,新的剧作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创作雷同、拖沓、贫乏的缺陷,给乾隆、嘉庆年间的昆曲活动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  通过艺人对戏剧人物的精雕细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等本行为主的应工戏,如生旦的《琴挑》、《断桥》、《小宴》;旦脚的《游园》、《惊梦》、《痴梦》;净脚的《山门》、《嫁抹》,付、丑的《狗洞》、《下山》等,它们都成了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昆曲的艺术形式: 昆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形式:即慢、小、细、软和雅。   所谓“慢”,是说昆曲的节奏缓慢,轻柔而婉折。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传统曲牌体,每出戏都由成套曲牌连缀而成。
  这既是当时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人们的缓慢心理节奏在戏曲艺术上的反映,也是“水磨腔”格律特点和演唱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现象。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娱乐休闲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