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化学

为什么青出于蓝会胜于蓝?

全部回答

2007-03-16

0 0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这句《贤文》出自的典故是后魏人李谧和他的老师孔璠及《荀子·劝学篇》。 李谧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
  那时,孔璠反过来要向李谧请教了。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歌谣的大意是说: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何尝有一定,问题在于谁更精通学问。
   为什么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呢?原来“蓝”是一种草,它的叶子可作青色染料。 《荀子·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就是说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后代一定超过前辈。
  青色本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取得的青色,比蓝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凉。 由于以上的一段话,我们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由于“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意思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似,人们常常把两句连用。  这句《贤文》蕴含的哲理是,许多新生事物会优于旧事物,不断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小资料: 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
  只是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将蓝草割下后切碎浸泡出色液之后,尽快将此染液用于染色,以利游离出的色素在布面上缩合生成不溶与水的靛蓝染料,形成蓝色。  这个过程一般很短,时间稍长后,染液中的吲哚酚一旦全部缩合,就会变成蓝色的沉淀而不再有利用价值。
  因此,当时在蓝草收获季节里,染匠们是十分繁忙的,要连天加夜地加紧染色,否则染液就要报废。有一次,一个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累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而池子里的染液却眼看要全部变成蓝色的泥浆了,二人又气又累,吃饭时多喝了几杯,结果喝得酩酊大醉,其中一人竟然趴在染池边上呕吐起来,吐完之后二人就在池边呼呼大睡。
    第二天,本打算接受老板惩罚的两位师傅一看:染池上面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二人十分惊奇,连忙用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结果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地变成了蓝色!嘿!这可是没有料到的好事,有了这种办法,再也用不着担心蓝草染液沉淀了,而且正可以利用它生成沉淀的原理来长期保存这种染料。
    由于是蓝色染料生成的沉淀,因此这种染料被称为“蓝淀”——后来专门造了一个字供它使用:靛。意为青色(蓝)的沉淀。 。

2007-03-14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在这里,荀子以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学生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一代要比一代强。
   。

2007-03-13

古代人不能人工合成染料,只能用植物提取染料或使用矿物作为染料。 这里的“青”就是当时的一种染料,是从一种叫“蓝”的植物中提取得来的。 至于“青”的颜色,我们也能猜测个大概吧?“蓝”的现代名称我记不得了----只能回答这些了。 这样,这句成语就不难理解了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化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化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化学
化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