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我的创造力潜能和创新成果

、我的创造力潜能和创新成果1.要求总结回忆个人成长的历程,讨论影响或者妨碍你的创造力潜能开发的社会因素或者重要事件,并结合创造发明学的理论分析总结个人创造力潜能开发的经验和教训。2. 要求字数3000字。

全部回答

2005-03-10

111 0
    当前,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时代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的含义已作了很明确的完整的界定,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新人。
    这里提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考虑到时代发展的因素。回顾历史,实际上“创新”在资本主义世界很早就已有人提出。二战期间,美国的很多公司就专门开设了创造课程。在中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创造,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
  提出要相信儿童可以创造,要认识儿童是如何进行创造,并通过教育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现在,我们提创新精神,并且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背景分不开。现在要发展知识经济,不是着眼于知识的量和规模,关键是知识的创新。
  振兴中华靠科教,科教的核心是创新。去年以来中央一直着手在体制方面的改革,要建立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机构、生产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去开展知识和技术创新。  如果没有知识技术的创新,绝对不可能超越外国,站在世界的前列。
     既然要进行知识创新,除了有知识创新体系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不仅靠大学,应该从中小学就开始。因此,搞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是层次性。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低层次的,培养人才的适应性素质,另一较高层次的,是培养人才的发展性素质。
    所谓适应性是指人生下来后要“社会化”。要遵守社会规范,要接受传统文化,这两条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条件。教育把现行的行为规范,把经检验已证明是正确的知识浓缩精减后传输给下一代。
  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这种素质的培养主要强调的是适应性。它的主要特点是比较强调客观,强调主观要顺从客观。  要遵纪法守,要按前人的经验和受前人的精神指导办事。但仅这样是不够的,作为人的发展当然需要溶入社会,但人的素质中最可贵的,表现人的最高质量、最高价值的是他的创造性。
  因此教育的目标不能仅定位在适应性,还有更高级的目标,就是发展性素质的培养。发展性是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的改造,在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对于青少年,当然要普及社会规范,要让他们接受最重要的传统文化。
  但这远远不够,如果从面向未来推动国家发展这一角度,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把素质教育的层次提到发展性层次、使培养出来的人更有价值,是社会中更积极的成员。至于实践能力,是指创新性的实践,而不仅指适应性的实践,例如,培养劳动技术,培养劳动人民的感情等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方面是针对性。实际上,各国都在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但国情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应该承认,创造性的开发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是比较重视的。他们不足的是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
  但我国教育长期是抓基础的,我们的缺陷是不重视开发人的创造性,把创新精神当作素质教育的重点所针对的就是这一点。  搞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应试教育,针对死记硬背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但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深层研究并不仅是针对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改革我们整个中国教育的模式。
  我国教育模式有两个很深层的弊端,一个是忽视个性,另一个是脱离实际。这是比应试教育更加要害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人的观念中,循规蹈矩,平均主义是深入人心的,人格以内向为多,个性和创造性明显的不足。
    而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没有独立的见解,没有特殊的兴趣,没有突出的才能,迷信权威,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如果培养的人普遍都缺乏创造性,整个民族的创造性就会很差。同时,脱离实际的弊端也十分严重,我们的教育比较强调思辩,从书本到书本。
  即使是我们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许多论文,都是只有观点而没有数据的,没有实践的结果来支撑所提出的观点,因此很难有创新。  事实上,创新的冲动来自于实践,创新的过程必须动手实践,而且最后的成果是否“新”,是否有社会价值也还得由社会实践去检验。
  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深层的是要使人的个性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强调实践能力正是对脱离实际的弊端的否定。从本质上来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统一的,在创新指导下的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而没有实践,便不可能有创新。
    只有抓住这两个重点去开展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现状才能有根本的改变。针对以上弊端,教育必须进行加强以下的改革,首先,要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如果还把教育封闭在学校内部去搞,缺乏社会信息的交流,就缺乏了实践和创新的前提。
  其次是要强调自主性,没有学生的自主性,便不可能有个性,没有个性的培养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  第三是强调实践性。教育和教学都应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因为创新是对现实的改革,对现实一无所知,脱离实际,尽管学生经过训练后的头脑可能很灵活,但也不可能会有什么真正的创新。
   。

2005-03-09

90 0
ok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