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全部回答

2019-03-31

0 0
    1。十二时辰制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
  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2。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4。十六时辰制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
  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
      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4。百刻制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2019-03-10

0 0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是时、更、 点、亥ij。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 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 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日晷曰晷是中国的传统计时器,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前,就摆放着日晷和嘉量,寓意量和时的基准都在于 此,象征着皇帝的绝对权威。
    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 即十二个时辰。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 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 日出、食时、隅(沖)中、日中、日呋 (dig )、晡(bt〇时、日人、黄昏、 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人机 织,夜夜不得息。  ” “奄奄黄昏后,寂 寂人定初。”地支纪时法:汉武帝时,以十二地 支代表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每一时辰又分为 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 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 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 全一致了。
  如《失街亭》:“魏兵自辰 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 来客人于已、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 以辰时气绝。”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 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